二十一天,三虎啊,真是委屈你了。”
三虎摇了摇头,但是眼中却有晶莹的泪花闪烁。
“没事,只要能把消息带回来,我这趟就值了!皇上,您要的东西在这里。”
三虎递给了朱元璋一个皱巴巴的信封,很明显,他拿到消息之后,便揣在怀里,生怕丢失了。毕竟这东西要是丢了,他这一趟可就白跑了。看着众人和桌上的美食,三虎忍不住地咽口水,但是还是保持着最后的理智问道。
“皇上,这几位是什么人啊?”
朱元璋把信封放在桌子上,然后喝了口茶。
“这位就是朕的五儿子,周王朱橚,这些都是他手下负责编书的人。”
三虎点了点头。
“哦,周王朱橚,难怪我没见过,不过这名字倒是挺耳熟的……”
十秒钟之后,回过神来的三虎一口老血喷了出来,当场晕倒。
……
“大夫!快叫大夫!”
隋二和鬼医老李一起站了出来,异口同声地说道。
“皇上,我就是大夫!”
洪武年间,大明的江山在朱元璋的铁血统治下逐步走向稳固,然而这位雄主心中的忧虑却从未消散。为了深入考察各地的治理情况,也为了审视藩王们的动向,朱元璋决定开启一场巡查之旅,首站便是燕王朱棣的封地——北平。
朱元璋率领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北平进发。队伍中有忠诚的禁卫、经验丰富的大臣,还有负责记录巡查情况的文员。他坐在宽敞的马车里,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繁华的中原大地逐渐过渡到北方略显粗犷的山河。朱元璋的眼神深邃而复杂,他深知这次巡查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朱棣封地的视察,更是对整个大明藩王体系的一种考量。
当朱元璋一行抵达北平城外时,朱棣早已率领着王府的官员、将领以及大批士兵在城外恭迎圣驾。朱棣身着华丽的王袍,骑在高头大马上,他的表情庄重而肃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与紧张。见到朱元璋的车驾,朱棣迅速下马,快步向前,单膝跪地,高呼:“儿臣朱棣参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在侍从的搀扶下走下马车,他的目光扫过眼前的一切,最后落在朱棣身上,微微点头:“起来吧。”
进入北平城,朱元璋便感受到了一股蓬勃的生机。城中的街道虽然不如京城那般宽阔笔直,但却十分整洁,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有挑着担子的小贩,有牵着孩子的妇女,还有行色匆匆的商人。朱元璋心中暗自点头,这北平城的繁荣景象表明朱棣在治理地方上是下了功夫的。
朱棣恭敬地陪着朱元璋,一边走一边介绍:“父皇,儿臣到北平之后,深感责任重大。北平乃北方重镇,是抵御蒙古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儿臣首先注重民生,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今,北平的农田产量逐年提高,百姓们衣食无忧。”朱元璋听着,说道:“民以食为天,你重视农业,这是正确之举。但也要防止土地兼并,莫让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接着,他们来到了集市。集市上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朱棣继续说道:“父皇,儿臣还大力扶持商业。降低了商税,规范了市场秩序,使得各地的商人都愿意来此经商。您看,这集市上的货物来自天南地北,百姓们也能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东西。”朱元璋微微点头:“商业繁荣可带动经济发展,但也要注意物价的稳定,不可让奸商操纵市场。”
随后,他们前往军营视察。军营中士兵们整齐地排列着,个个精神抖擞,目光坚定。朱棣骄傲地介绍:“父皇,儿臣时刻不敢忘记边防之责。这些士兵每日刻苦训练,儿臣还请了各地的名师来教导他们军事策略。并且,儿臣注重兵器的改良,招募能工巧匠打造精良的武器装备。”朱元璋走进士兵队伍,仔细查看士兵的装备和训练情况,满意地说:“蒙古人虽暂时退去,但仍有卷土重来之心。你作为燕王,必须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
在巡查的过程中,朱元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朱棣的一举一动。他发现朱棣在士兵和百姓中的威望颇高。朱棣为人豪爽,对待下属赏罚分明,对待百姓也较为宽厚。这让朱元璋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担忧。他深知一个藩王威望过高,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
夜晚,朱元璋在王府中单独召见了朱棣。房间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烛光摇曳不定。朱元璋表情严肃地说:“棣儿,朕今日看了北平的情况,你确实做得不错。但朕要提醒你,你虽为藩王,却不可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