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上,他安排一部分工人师傅先前往其他车间协助生产其他武器弹药。同时,他下令暂停75毫米山野炮的各项工作,待解决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后再行推进。
一切安排妥当后,张凤祥马不停蹄地赶到电报室。坐在桌前,他略微沉思片刻,随后拿起笔来,认真起草了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是发给他的大舅吴国华的,内容主要表达了希望大舅能在美丽卡寻找并招募一批精通生产火炮、坦克、飞机等先进装备,并且具备高学历的理工科爱国人士来此效力。因为此时此刻,这里对于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然迫在眉睫。
之后,他便返回了那间办公室。坐在那张木质书桌前,他全神贯注地书写着关于火炮的详细操作步骤,从装填弹药到瞄准目标,每一个动作都被描述得细致入微,从阵地选择到反斜面射击等等详细的书写出来;同时,还精心描绘了步炮协同作战时各个兵种之间紧密配合的流程和关键要点。
次日清晨,灯光洒在了办公桌上,照亮了那一叠厚厚的书稿。张凤祥早早来到会议室,将五个步兵团以及重炮团教官们召集在一起。
张凤祥清了清嗓子,开始逐页讲解火炮的复杂操作流程。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技术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场的众人时而点头表示赞同,时而提出疑问相互探讨,整个会议室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上午的讲解告一段落后,稍作休息,众人便一同前往野外训练场。那里空旷辽阔,正是实践教学的理想之地。张凤祥亲自带领大家一步步演示关于火炮阵地的选择技巧、合理的布置方式、精准的距离测算方法以及规范的火炮操作等等要领。
他穿梭于各个训练区域,手把手地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耐心解答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一天下来,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看到战士们逐渐熟练起来的操作手法,他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就这样,日复一日,整整持续了一周时间。终于,当最后一堂课结束后,张凤祥宣布可以正式进入训练阶段,并要求每位学员将他所书写的有关火炮操作以及步炮协同作战等相关的手稿每人都认真抄写五遍,以加深对这些重要理论知识的记忆。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原来是康志坚、阮重八等八位得力干将匆匆赶来向张凤祥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首先,他们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新一批的新兵已经顺利送达基地,而且此次人数众多,竟然足足有五千人之多!面对如此庞大的新兵队伍,张凤祥陷入了沉思,思考着该如何妥善安排这些新鲜血液。紧接着,他们又报告说经过长达一周紧张激烈的拉练、比武等选拔环节,最终成功筛选出了二百八十名精锐战士。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张凤祥所提出的从所有士兵当中挑选出两个连组成特种部队的任务,此刻众人共同商讨着如何对这两个连的士兵做出进一步的安排部署。
赵卫国率先开口向张凤祥问道:“司令,我们接下来怎么安排这些士兵?”
只见张凤祥微微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咱们不要着急,一项一项慢慢来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批新入伍的士兵安置问题。依我之见,应当优先将袁浩康带领的第五团兵力补充完整,剩下的新兵,则平均分配给其他各个团就好。”
听到张凤祥这番话后,在一旁的聂裕华皱起眉头思索片刻,紧接着回应说:“司令,您有所不知,咱们每个团目前的编制可是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设立的。经过我粗略估算,如果真如您所说把第五团的兵员全部补齐的话,那么每个团大约还能够分到八百多名新兵。如此一来,岂不是会打乱我们现有的编制体系?”
张凤祥自然也深知聂裕华话语中的意思。于是他轻轻点了点头,表示理解聂裕华的想法,并接着解释道:“裕华,你的意思我心里很清楚。其实目前除了两位副团长尚未正式转正之外,咱们也确实可以考虑再增加两个团的编制。不过当下更为紧迫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营连级指挥官数量严重不足!反倒是那些班排级的基层干部们,经历过前段时间的实战磨砺与锻炼,相信从中应该能够选拔出不少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来担任这些职务!因此,步兵团目前暂不扩充其整体编制规模,而是着重于在现有的编制框架内增加班排级别的数量。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地参与战斗来锤炼各级指挥员的实战能力和指挥水平,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再行考虑是否对步兵团进行扩编事宜。”
聂裕华听闻此言,当即回应道:“司令,属下已然明白您的深意!”
张凤祥微微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