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个小时的突审,包括四个案件有力的证据链,常洲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常洲很敏锐的发现了第三个案件依旧缺少关键证据。
或许是穷途末路的幡然悔悟,常洲主动为警方提供了线索——线偶铺子。
时间过的太久,目击证人或许早就因为沸沸扬扬的案件搬离了原址。
庆幸的是,在常洲关押的第三十二小时,杨卓琛带队找到了搬迁至安庆区的线偶铺子。
一年前的进货单据,店主还留着,上京痕检科副科董九孺在单据上提取到了常洲的指纹。
证据链闭合,常州落网。
杨卓琛将112案的侦破环节在脑中快速过了一遍。
毫不客气的说,这个案件的破获,他是骄傲的,骄傲之馀,他有时会觉得,常洲的作案手段可以更加精密。
从来没有完美的犯罪,疏漏,便是抓住凶手的关键。
杨卓琛扔掉粉笔,擦了擦手,退后两步,靠到办公桌前,两手叉腰,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块黑板,似乎将自己置身於上帝位置,将所有人之间的串联关系,在眼底演绎了一通。
太少了,线索还是太少了。
他需要痕检科迅速打出报告,也需要法医室的最终结果,更需要手下人尽快找到与齐中海相关的每一条值得注意的点。
现在还不能排除廖鹏和赵金柱的嫌疑,可冥冥之中,杨卓琛认为,y不会是他们两个人。
也许是应验了他曾经的想法。
这一次,他真的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敌人。
叮铃铃——
电话铃声响起,杨卓琛看了一眼,是内线。
出门时,杨卓琛看到吕晶正和通讯公司交涉。
传真机一点一点打印出通话记录的全貌,杨卓琛转身上楼的那一刻,吕晶拿起纸张,面色骤然凝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