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盛送走二姐夫后,便继续投入学习之中。首发免费看书搜:一起看文学 17novel.com
对着这些臭虫的小动作,他早已收入眼中。他倒要看看,这些人对他的恶意有多大,又会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元氏织造厂扩大了四倍不止,各种先进的机器,增加了数百台,织造女工增加了三百人。内有娘子祝晨曦管理,外有二姐夫赵明德管市场销售。元盛倒是当起甩手掌柜,只要一心读书就够了。元家的棉布名气早已经在李万三等有心人的传播下,将名气打了出去。李万三是冀州最大的行商,因为和元盛合作,售卖元镜楼的玻璃和镜子,让他的生意做的愈发大了。李万三现在已经是整个大乾北部排行前三的大行商了。本来上次元氏布庄发布会上,李万三见很多大布商没有来,想着给元盛帮忙,帮着走一些棉布,结果没想到元家的棉布技术有了创新性突破,性价比极高,产品的种类也是划时代的。因为,李万三跟着元家又开辟了布匹新生意,跟着赚了不少。李万三早就注意到冀州这些漫山遍野的棉花,这么多原材料,在李万三眼中就是数不清的棉布,也意味着数不清的钱。所以,李万三早拿着元家的棉布去各个郡城,各个州府推销。南边那些州郡看到元家的棉布都惊呆了,这拥有丝绸手感的府绸,竟然是棉布?原材料竟然是棉花?即使是普通的单色棉布,也比之前的质量好多了,还有平纹的,斜纹的,不同织法。在金钱面前,没有所谓忠诚,这些布庄纷纷放弃原来的合作商,向李万三打订货。李万三跟元家合作这么久,知道元家诚信,所以直接签了订单。七月初,棉花大丰收后,元氏织造厂的机器开动起来,大量的棉布一匹一匹生产出来,又被李万三的商行批发走,运往大乾各地。李万三大赚特赚,当然元家更赚,由于技术革新,元家的制造成本降低了好几倍,即使是最普通纯色棉布,元家的净利润一匹都在一百一十文。府绸的净利润更是高达四百三十文一匹。元家大赚特赚。像王天瑞,张文茂,张超这些冀州原来的小布商,被冀州布匹商会排挤看不起的小布商,都已经发展壮大起来。在冀州的生意都扩张了,都加开了一家,甚至几家分店。有些门路和靠山的,将元家的棉布批发走,批到外地去。没有门路和靠山的,就深耕冀州的生意。一切都在如火如荼进行。元来福在家里眯着眼,抽着鎏金烟锅子,躺在三女婿王福春发明的躺椅上,享受生活。这次收棉花,周围的十里八乡,整个涞源县,周边的涞水县和河源县,很多种棉花的百姓都跟着沾了光。种田的百姓们有些闲钱了,穿的好了,吃的也改善了,自家能帮上这些百姓,元来福高兴! 他偶尔带着大黄去地里溜达,碰到村里的乡亲,乡亲们更是把他和儿子夸出花儿来了。元来福知道这些人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他也能感受到村民们真心实意的感激。盛桂花也很高兴,村里的妇女们知道她喜欢吃蘑菇,采到好的鸡枞菌牛肝菌都亲自送过来给她吃。盛桂花知道,大部分村民都有良心嘞。不过最让盛桂花头疼的是老七的婚事,都已经十七了,想儿也不着急相看,一心扑到织造厂上。为此盛桂花还专门跟儿子说了,儿子说七姐如果不想嫁人,一辈子不嫁人都行,他给七姐兜底。盛桂花为此还打了儿子两巴掌,说的这是什么混蛋话。老七有了弟弟撑腰,更不把想看对象这事当回事了。自己说多了还惹人厌烦,盛桂花让儿子多带几个同窗回来,说不定能擦出什么火花,解决女儿的终身大事问题。……京都,早朝。朝堂上正在商议此次乡试的主考官。冀州,晋州,雁门郡,陈留郡有一考点,考场在雁门郡郡城。此地的主考官,在张治通等人的推波助澜之下,最终确定礼部尚书冯兴文和大理寺卿周兴朝任监考钦差,雁门郡郡守李大同,大理寺少卿方和玉,御史监察刘博易,户部郎中元清云为同考官。一般官府会把隐退的大儒或者高官请来阅卷,避免出现作弊等行为,李秘作为曾经的宰辅,一品大员,被邀请阅卷。张治通本想安排一个湖党的人作为同考官,晋冀党阻碍,张治通转念一想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到时候真出了问题,李秘等人再将作弊一事推到他的人身上就麻烦了。元盛作诗的水平他早已经通过张晋的书信了解过了,十分平庸,而元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