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抱拳下拜:
“这倒不是难事,只是北洋与闵海军并不相熟,从未有过合作。”
“如要一起对战东瀛海军,为免指挥不利,汤大人还是派一员大将,单独指挥闵海军的好。”
北洋大臣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也是他的意思。
你闵海军单独指挥,我北洋自然也是如此,大家合作归合作,其余的不谈。
这也是当前清国各军合作的常态,包括提督调遣下面的人,也是如此。
毕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不止是运输大队长才有,他们做的更绝。
即便是淮军内部,也是如此。
要真听从调遣,最终只会被当做替死鬼、断后人出卖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人莫不是不清楚此战若败,北洋会是何等下场?”汤潇逸揉了揉眉心。
虽然他也没想能一次性达成目标,但这个样子,好像也不是很有必要接收北洋了。
别拉进来一团污秽,污染了他这一系的纯洁。
没错,他看上了北洋,想凭借东瀛购舰的压力,提前取得先机。
看上的也不是其他,是北洋下属什么津门机器局、江南厂和各工矿企业的熟练工人。
还有北洋舰队和各学校、炮台的熟练士兵、军官等。
不过现在看来,这些人得狠狠的筛查几次才能用。
“汤大人有何高见?”
北洋大臣当然知道,但让他放弃舰队领导权?不可能。
他不信汤潇逸,或者说不信其他人。
沉浮数十年,真要那么容易相信某人,他早就步他老师的后尘了。
而且闵海军只有区区三艘船可堪一战(福星保密中),北洋好歹有八大远呢。
要么,也闵海军听北洋指挥。不过北洋大臣没说,丁大人是没想。
汤潇逸敲了敲桌子:
“唯一的胜手就是集结海军主力,趁着东瀛外购舰队回来之前主动出战。”
“要么和联合舰队决战,一举定胜负,要么吃掉东瀛外购舰队。”
“如若不然,大人还是准备陆战吧。”
北洋大臣来了精神:
“老夫并非不愿出击,实在是朝廷有命,不敢妄动。”
实际上就是他怕了,来之前被拉到朝廷一顿批斗,他也知道当前应该主动逼迫东瀛联合舰队决战,但他不敢。
要是没能一举定胜负,逼迫东瀛在和谈条约上签字。
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帝党、后党、东瀛的三方面夹击。
他连投靠帝党的资格都没有,有帝师翁尚书在,不会同意接纳他。
所以,他选择了保底。
“此战,海军即便弱势也无妨,最终胜负定在陆上,海军只需要威慑东瀛,使其不敢妄动便可。”
“但,陆战也难,淮军虽兵多将广,但所需驻守的关隘也多,可用之兵不过一二万人。”
“闵地出好兵,汤大人率闵军,轻易占据了琉球,有与东瀛陆军作为的经验。”
“若是能取得战功,汤大人争一个总督巡抚也并非不可,父子二人两督抚,不失为一段佳话。”
北洋大臣的目的是来找炮灰的,没错,就是炮灰。
精锐当然还是他的淮军精锐了,精不精锐他不清楚,但他知道他的权力来源于淮军。
能稳坐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多年,靠的就是淮军,淮军打完了,那他也完了。
而且淮军能动的陆军只有几万兵力,还是纸面上的。
淮军没有吃空饷?北洋大臣都不信。
汤潇逸立即摇头:
“闵军要巩固东南防务,无暇他顾。”
好嘛,我盯上了你的家产,你也盯上了我的。
“汤大人,老夫也不瞒你,各路兵马不济,若是重新开战,半岛将顷刻易主。”
“东瀛人随即便能冲进辽东,到时候你不上,朝廷也会让你上。”
“不如主动请战,还有的选,而且万事好商量。”
“另外,汤大人看这江南厂如何?可是能造炮的。”
“若是闵军出战,苏淞太道台兼江南厂总办,便由你来指定。”
汤潇逸眨了眨眼,摇了摇头:
“我要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南下至闵,两万闵军即刻北上,后续还能追加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