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此言一出。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dakaita.com
孙策精神为之一振,急问道:“子明有何良策?”
吕蒙遂从容不迫,将计策娓娓道来。
孙策愈听愈惊,愈听愈喜,
“子明此计,真乃天马行空,妙哉,绝妙至极!”
孙策听罢,拍案大赞,欣喜若狂。
因柴桑之失、周瑜之殁而笼罩于面上的阴霾,仿佛一扫而空。
“吾虽失周瑜,却得子明这等奇才,远胜周瑜十倍!”
孙策拍吕蒙之肩,满脸信任,嘱咐道:
“子明,吾今任命汝为水军都督,统八千水师镇守皖口。”
“汝可大展鸿图,依计而行。”
“吾十五日内,必荡平太史慈,回师皖口!”
吕蒙大喜过望。
孙策此任命,意味着其已取代周瑜,成为孙策最倚重之将。
吕蒙感激涕零,当即跪拜于地:
“多谢主公厚爱,蒙必为主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孙策目光望向柴桑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得意之笑。
“刘备,汝害吾公瑾,上天却赐吾子明。”
“汝欲侵吾江东,夺吾基业,终是痴人说梦!”
于是。
孙策率军向东,退守皖口。
继而率一万八千精兵,南下由陆路直指泾县。
吕蒙则率八千水师,坐镇皖口。
三日之内,召数百工匠,于江边热火朝天,赶工施计。
……
黄昏时分,皖口江畔。
一黑衣青年儒士,负手立于岸边。
江畔之上,江东军之大动干戈,引其注目。
凝视良久。
青年儒士嘴角微扬,冷笑道:
“竟能思此策,以阻刘玄德水军东进,看来周瑜虽逝,那位小霸王麾下,犹有智谋之士……”
感慨之余。
儒士坐下,自怀中取出一封皱褶书信,再次低头审视。
“吾游历在外数载,未料荆州竟已翻天覆地。”
“观今之势,刘玄德身上,确有光武帝之风,三兴大汉,未为不可。”
“至于这位梁文舟,吾倒真想一见,这位鬼谋神算之奇人,究竟是何等风采。”
“既是叔父屡召吾归,那便归去吧……”
年轻儒士收起家书,复抬头时,眸中已现几分决绝。
遂信步踏上江边扁舟,挥手令道:“即刻启程,往柴桑而去。”
舟船缓缓离岸,溯流西行。
……
柴桑城中,郡府之内。
自下游传来之最新密报,已置于刘备案头。
“那孙策,此举意欲何为?”
刘备览毕帛书,面上不禁露出深深讶异。
报中言,孙策闻柴桑失陷、周瑜被杀,已率军退守皖口一线。
然孙策未亲镇皖口,却率一万八千人马南下,直奔泾县而去。
留守皖口之八千江东军,则耗费巨资,铸就三道铁锁,横亘长江两岸。
“太史慈统领刘繇旧部,盘踞豫章、丹阳之间。”
“西可胁柴桑,东可逼建业。”
“孙策欲趁主公大军未至,抢先讨灭太史慈,以解后顾之忧,此亦不难理解。”
“然其于长江之上横置三道铁锁,又是何意?”
鲁肃看破了孙策第一层用意,却未能洞悉其第二层深意。
此亦刘备所惑,遂望向梁翰。
“孔明,汝以为孙策此举,用意何在?”
梁翰则将此番表现之机,让与自家弟子。
诸葛亮接过帛书,细细观之,沉思良久。
忽而眸光一闪,言道:“亮已明了。”
“孙策眼下之最大软肋,便是元气大伤,兵力匮乏。”
“故而他不惜割地,舍弃合肥等江北诸城,将兵马尽数收缩至长江一线。”
“其讨伐太史慈,或有调程普五千兵马之意。”
“然其一走,带走半数兵马,皖口留守之兵,不足八千。”
“此等兵力,若主公趁势大举进犯,何以御之?”
“于是孙策便设此铁锁拦江之计,以铁锁阻我军水师战船,以补兵力不足之短板。”
“有此铁锁相阻,其甚至无需一兵一船,便可阻我军直取江东。”
“此乃三道铁锁之用意所在。”
诸葛亮于地上绘出一幅假想之图,道破其中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