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衣冠,向刘备行了一礼:
“使君乃仁义之君,牧对使君仰慕已久。”
“既然使君看重我梁翰,牧定当竭尽全力,助使君复兴汉室,至死不渝!”
刘备在葛陵城的府邸内,手中握着两封书信,眉头紧锁。一旁的梁翰则显得从容自若,似乎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胸有成竹。
“文舟,这信真的能奏效吗?刘表与张济,皆非等闲之辈,他们会因我的书信而改变初衷?”
梁翰微微一笑,回答道:“使君,您乃汉室宗亲,名声在外,即便是刘表和张济,也不敢小觑您的影响力。此信虽名为劝和,实则是向他们展示您的智慧与胆识。”
刘备沉吟片刻,又问:“那为何要同时给两人写信?岂不是让他们相互猜疑?”
梁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正是如此。刘表与张济虽有矛盾,但若我们只给其中一人写信,另一人必定生疑。而今我们同时给两人写信,他们便会各自揣测对方的意图,从而心生间隙。”
刘备若有所思,随即又担忧道:“但若他们看穿我们的计谋,反而联手对付我们,该如何是好?”
梁翰摆了摆手,自信地说:“使君不必担心。刘表与张济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岂是一纸书信就能化解的?他们更担心的是对方趁机发难。我们的书信,不过是在他们之间撒下一把种子,让他们的猜疑生根发芽。”
刘备点了点头,似乎被梁翰的话所说服,他提起笔,沉声道:“好,我这就写信。但愿此计能成,为我军赢得先机。”
数日后,两封书信分别送至刘表和张济手中。
准确来说,是一封劝和信。
信中,刘备以和事佬的身份,劝说张济与刘表握手言和,两家就此罢兵。
刘备还宣称,若是张济不听劝,他将率军由汝南入南阳,助刘表收复宛城。
张济是什么身份。
他可是天子亲封的骠骑将军,曾经能左右朝廷的西凉四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