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看向刚刚说话这人,满眼的埋怨。
\"管好舌根!\"他们这是埋怨那人,差点把实话说出来了。他们几人都是各家的主事人,虽然谁都知道弘农是杨家人说了算。但在原本的嫡系杨家人衣冠南渡后,这些留下来的杨家人就再也没出现过一个主家。像什么崔家、长孙家无论家族再大,都会有个主家领着全部族人。自隋室倾覆后,这支盘踞关中的百年望族便失了主心骨。昔日煊赫的\"弘农杨\"再次化作十六支旁系,在虢州地界各自为政。李渊建国后,也没把弘农杨家怎么样,他们也就安心下来。在李世民登基之前,整个弘农杨家其实就是十六家姓杨,彼此之间保持点默契和体面。当初的虢州被李世民和李建成内斗影响,处在一种很混乱的局面。在李世民登基之后,随着李世民不断给长广公主加权,整个虢州的局面就一边倒。长广公主靠着“大棒加胡萝卜”的手段,降服了其余十家姓杨的,就剩下他们几家,面服心不服。而长广公主的手段很直接,一边用权力打压他们,到处找和他们有仇的,不管对错都说是他们的错。一边又靠着培养出大批侍女,送给那些愿意降服的杨家人。这些侍女能把李世民这个皇帝都伺候的舒舒服服的,更别说这些生活在黄土高坡的杨家人了。最后这几家看大势已去,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长广公主送来的侍女,但是暗地里还是想着怎么报复。毕竟长广公主要的很多,在她没来之前,弘农杨家根本不交税。在她来之后,不仅开始查户口,查田亩,还要开始收商税!朝廷的商税是有多种类,保证商人每走一步就要出一步钱。而杨家人在弘农多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商路吃商路。这里的市场聚集着天南海北的商人,很多人甚至都不需要去长安,就在中潼关能买到他们当地没有的东西。而本地的杨家人,更是做起了倒买倒卖。那些从别的地方来的商人在这里卖,他们全部买下来,然后再高价卖到长安去,就能赚取其中的差价。而那位带着天家威仪的长广公主来了以后,就要求他们交税,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成本,还因为加价更难在长安卖。无奈明着又斗不过,只好背后作对。就在几家人想着怎么办,杨勇就在一年前来到了这里。如果说长广公主和李世民一样,都是忙于公务没时间照顾到孩子。那么杨勇就是个翻版的李恪,而区别在于,李恪的内心强大,什么事都不会击垮他,能当场报仇的就当场报仇,有话就说,也不受气。杨勇就不如李恪,不仅什么都不说,还想着让别人自己想明白。殊不知,没有人能感同身受,你不说,别人肯定不知道。本来杨勇的亲娘去世了,杨勇就内心不安,加上长广公主跟他说自己以后就是他的娘,但是却没带着他一起来虢州。 倒是长广公主自己的两个亲儿子,随着她下嫁也一起来到了虢州。杨勇心中难免生出几分失落和不满。他自幼丧母,内心本就敏感脆弱,长广公主虽然口头上承诺要照顾他,但实际行动上却更偏向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种差别对待让杨勇感到自己被冷落,甚至有些被排斥在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勇的沉默和隐忍逐渐变成了内心的积怨。他虽然表面上对长广公主恭敬有加,但暗地里却开始与那些对长广公主不满的杨家人接触。这些杨家人本就对长广公主的税收政策和权力打压心怀不满,见杨勇也对长广公主有所不满,便纷纷向他靠拢,试图利用他的身份来对抗长广公主。可这又能有什么用?李恪一出生就注定了当大王,杨勇别说他亲爹亲娘都死了,就是没死也轮不到他继承爵位。长广公主就是看出杨勇的前途灰暗,才让把他留在长安待了几年。因为皇城里有最好的老师,这是杨勇曾经的身份永远都接触不到的老师。可惜这个杨勇不仅没理解长广公主的苦心,还想帮着外人对抗长广公主。但他才来到虢州,又身无一职,什么都做不了。这个难不倒几家姓杨的大户,他们有钱,杨勇只需要靠着长广公主的三儿子的身份,到处去收买人心就行。很快就有了成果,杨勇还真靠着一手钱一手身份的结合,拿到了很多倒戈向长广公主的大户生意。那些被抢生意的,碍于杨勇是长广公主的儿子这层身份,敢怒不敢言,只好吃下这个闷亏。这时候,几家大户再去装好人,到处说杨勇是得到了长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