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坊间都流传着蜀王的各种事迹,什么“发粪涂墙”,什么为女子举办大赛,再就是蜀王爱民的传言。
而上官仪作为雍州别驾,自然也知道这个传言,所以看蜀王盯着纤夫看,就觉得是蜀王可怜这些纤夫。
李恪点点头,并没有说什么。
上官仪自从李恪出了长安,就一直跟在李恪车队里。
自然也看到了刚刚李恪在登船前的事情,看蜀王这样,可能还是在耿耿于怀刚刚的事情。
“殿下,你有何心思,不妨与下官说之一二?”
上官仪曾经也是弘文馆的一员,自然也在秦王府见过小小李恪。
那时候的李恪,没事就在秦王府到处跑,好在秦王府够大,让小小李恪根本跑不完。
如今再次见到九岁的李恪,虽然身份上有差距,但身为二十岁的才学青年,看待李恪这个九岁的孩子。
还是情不自禁的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大哥哥对待小弟弟的立场上。
李恪也说出了自己想的:
“明明隋朝都灭亡了,怎么这些纤夫还在这里拉船?”
“殿下,虽然隋朝灭亡了,但是运河还在,虽然从渭水河到黄河,是顺流向下。
但是,从黄河回到渭水河,就是逆流而上。
如果没有这些纤夫拉船,中原的货物怎么能进得来关中?
所以这跟隋朝没关系,哪怕在隋朝之前,都是这样靠着纤夫拉船,才能逆流而上。”
李恪不服,怎么就必须要纤夫拉船才能通过?
“又不是没有路,怎么就非要用船?”
“我是峡州人士,殿下可知,峡州为何叫峡州?”
上官仪语气里,满是对这个小殿下的考验,像极了大哥哥考小弟弟一样。
李恪别说这辈子从小就在秦王府受到熏陶,哪怕在皇宫也有大儒教书,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
“两山之间的水道,也指两山夹水的地方。”
上官仪听小殿下说出来,满眼都是欣慰,就跟自己亲弟弟似的。
“没错,我的家乡,就是被两座山脉夹在中间。
传说,黄河流到这里就流不出去了,是大禹用三板斧劈开了三道河流,这才让我的家乡出现了三条河道。
这三条河道,也被我们当地人,称之为,人门、鬼门、神门。
所以,我的家乡也叫三门峡!
春秋时期,还有一个假途灭虢的故事。
灭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陕州,当时叫做,“虢”国。
被晋国以借道为名,灭掉了。
两种原因导致了,陕州人还把陕州西面叫做,陕西。东面叫做陕东。
从陕州出发,走土路,翻过崤山,再过“函谷关”就能通往洛阳,这就是所谓的崤函古道。”
“这不对了,明明有路,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的用纤夫拉船?”
“殿下说的没错,从中原到汉中不是没有路,但汉末到隋末,天下都在打仗,官道都被破坏。
如果想让中原的货物进入关中,供给关中的庞大人口,光靠山路和路路是不够的。”
李恪也无话可说,实在是上官仪说的他有理了,他说不过。
李恪只是一直低着头,从船上看着纤夫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拉船。
上官仪看出了小殿下的沮丧,就安慰小殿下说:
“殿下你也不用担心这些纤夫,他们都是良户,陛下考虑到百姓生活不易,特准许黄河上游的纤夫,都不准用罪犯。”
原本是上官仪说来安慰小殿下李恪的话,但在李恪听着,怎么就那么别扭呢?
“照你这么说,我那个昏君阿耶还是好意了?”
上官仪听到“昏君”两个字,吓的脖子都缩了缩。
但看跟着小殿下身边的三名女子,还有玩伴的脸上都毫无异样,这才没有表现出什么表情来。
“确实是陛下的好意,陛下曾经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来走过这条路,知道这些纤夫是这条商路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且他们都是自愿而来,这才让把罪犯都放到下游去,承担逆流而上的重担,让良户做这些顺流而下的生计。”
“那他既然知道这些纤夫是为了生计,为什么不多给点农田?或者少收点税?”
上官仪觉得,小殿下这番话完全是赌气,就是为了和自己嘴硬。
“殿下,你可怜这些纤夫,这点下官很能理解,也为大唐的未来感到高兴。
可是你知不知道,这天底下像他们这样的穷苦人,比这广通渠里的鱼都多,比纤夫脚下的泥丸还多。
陛下给再多的土地也不够,再少的税也没办法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