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各朝更迭,名字也屡有变更,如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为长干寺,南朝陈时改为报恩寺,宋时又改天禧寺,元时则改为慈恩旌忠教寺。
明朝永乐六年(公元 1408 年),寺庙遭恶意纵火,仅佛塔留存。同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母恩情,在天禧寺旧址按 “宫阙规制” 重建寺庙与琉璃宝塔,并赐额 “大报恩寺”,历时 17 年完工。
大报恩寺规模宏大,琉璃塔高约 78.2 米,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建造耗费巨大,成为天下闻名的佛教圣地。
近代损毁,1842 年,腐国士兵抢掠了大报恩寺的金佛与墙体琉璃瓷砖,寺庙塔体仅剩余残垣。
2007 年,金陵正式开启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复建项目,并于 2015 年完工开放展览。
如今在大报恩寺原址上并不是重建寺庙,而是用遗址公园的形式展示给世人。
考古人员在大报恩寺遗址所在地,找到了千年地宫。从地宫中出土了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释迦摩尼真身顶骨舍利”、“诸圣舍利”、“感应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
大报恩寺遗址展区主要展示大报恩寺的发展历程、寺庙遗址、画廊遗址及地宫出土文物,分别呈现:千年佛脉、千年对望、前世今生、水工遗址和义井、出土文物(石函、铁函、阿育王塔)等。
夏先衍在恢宏的现代建筑之中,仿佛看到了昔日寺庙巍峨耸立、宝相庄严的盛景。
残垣断壁在岁月的洗礼下尽显沧桑。
琉璃塔残基静卧在现代修筑的琉璃宝塔之中,阳光倾洒,琉璃折射出璀璨光芒,似在低语往昔盛景。
穿过大报恩寺遗址就是秦淮河。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夏先衍站在长干桥看着秦淮河的灵源,河水悠悠流淌,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似无数细碎的金子在跳跃嬉戏。
两岸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河面,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若羞涩的少女在轻舞着发丝。河面上,时有画舫缓缓驶过。
画舫划破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搅乱了那水中天空与垂柳的倒影,却又晕染出别样的灵动。
灵源之中诞生的灵气灵气,让河面上笼罩着若隐若现的雾气。
悠悠的秦淮河,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古往今来,秦淮河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秦淮河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李白在诗中回顾了南京的六朝历史,赞美了秦淮河畔的礼乐文化和英才辈出的景象。
“浩浩秦淮千万顷,好将余浪到滩头。”展现了秦淮河广阔的水面和磅礴的气势。
此外,还有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描写秦淮河畔乌衣巷的变迁,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除了诗词,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与秦淮河相关。比如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不少场景发生在秦淮河畔。
长干桥尽头是便是巍峨耸立的明城墙遗,这里也就是中华门的所在地。这里文物遗址密集也是众多灵源的孕育之地。
夏先衍穿过中华门沿着河边继续往里走去,来到王导谢安纪念馆,这里也就是历史记载的乌衣巷。
乌衣巷:地处秦淮河畔南岸,曾是王谢两家等名门望族的聚居之地。王谢古居是东晋时期王导和谢安等王、谢家族成员的居住地。这里涌现了王羲之、王献之、谢眺等文化巨人,对华夏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片地域也是灵源密集之处,历史文化所孕育的灵源也在这里沿着水脉扩张到了秦淮河。
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华夏四大文庙之一。夫子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庙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是了解华夏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
江南贡院:位于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华夏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始建于南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这里曾经走出了无数的状元、进士,为华夏的古代文化教育和官员选拔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