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138章 长江灵脉

第138章 长江灵脉

夏先衍坐在车上让开车的战士绕着博物馆转了一圈就离开了,他现在不需要进博物馆去调查了,神识覆盖整座灵源之地,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从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陈列物品来看,可以初步判断出这里孕育的灵源文化应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或是融合了华夏各个朝代文化元素的综合性文化。

如今已无需对其进行过于详尽的考察,但倘若其中藏有夏先衍等人喜爱的文物,他们仍会选择踏入馆内一探究竟。这些文物或许还会被他们相中成为紫府中的观想之物。

告别博物馆之后,他们即将前往大足石刻灵源之地。

足石刻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 758 年(唐乾元元年),当时人们取“大丰大足、丰衣足食”之意,开始在此地动工修建。此后历经唐代、五代、宋代等时期的不断雕琢,直至明清两代依然有人继续开凿,使其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今日之壮观景象。

大足石刻是渝州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共有造像141处、5万余尊,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 “五山” 石窟为代表。

石门山石刻距离最近,于是夏先衍先去了这里。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经典的最早的佛道合一造像区,风格多变,像无定刻,千百变化,题材丰富。

这里石刻范围不大,夏先衍很快就游览完成,他们一行人从石门山出来,去了石篆山。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西南20公里处的三驱镇,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间,由庄园主严逊出资、着名工匠文惟简及其子辈营建而成,不仅有儒家“孔子及十哲龛”,还有佛教“毗卢释迦弥勒”龛、“文殊普贤”龛、“地藏王菩萨”龛等,以及道教“太上老君”龛等,造像雕刻精美,姿态多变,人物传神。

石篆山石刻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从这里这些造像中他们看到了,儒的仁爱、道的自然与佛的彼岸,三教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合一,成为了宋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文化思潮的最好注解。

而这种包容的态度也体现在了灵源之上——这里的灵源显然是由三教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它们彼此交融,相得益彰。

从石篆山石刻出来,返回大足区,剩下的三座灵源之地距离就比较近了。

南山石刻,因位于距离大足区城南2公里的南山之巅而得名,山中古木参天,蓊郁荫翳,修篁夹道,曲径通幽。南山石刻造像起源于南宋,明清有增补,是华夏石窟艺术中罕见的神仙体系完备的纯道教造像。

北山石刻,造像题材多达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时涵盖了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

最后一处则是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内有石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

宝顶山这边范围比较大,这一次夏先衍一行人没有步行游览而是借了一辆景区的观光车,穿梭在山峰林海间。只有夏先衍可以看到观光路之外的造像,其他人则是在看风景。

或大或小、各式各样的石雕静静伫立着,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婀娜多姿,无不展现着当时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以“开山化石、励志图新”的精神推陈出新、穷工极变,实现了石窟艺术的华夏本土化,吸收了华夏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点,蕴含“慈、善、孝、义、廉”等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生动载体。

五座灵源之地环绕着大足区,犹如五条巨龙盘踞于此,源源不断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着灵气与造化之气。相比之下,渝州市区的灵气则显得相对稀薄一些。军分区的人早已察觉到了这里的异常,已经在这里驻扎下来。

调查完大足石刻灵源之地后,夏先衍想了想还是返回了渝中区,明天还要从朝天门出发住在这里有些耽误时间了。

长江,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奔腾不息地流淌在华夏大地之上。它不仅是华夏的母亲河,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河流见证了无数个时代的兴衰更替,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