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天”蕴含着双重意义:一是“自然之天”,即人类所身处的广袤宇宙和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二是“义理之天”,即宇宙自然的最高原理和根本规律。
同样地,“天人合一”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阐释。一是人类始终是宇宙自然的一个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天地和人由同样的元素构成,并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这一有机整体而独存;二是宇宙自然的总体法则和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根本法则是一致的,这一法则便是“生生之仁”,天地以生生之道化育万物、运转不息,人类应当本于生生仁德创造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性经典,将天、地、人并列称为“三才”,认为最具有仁德和智慧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希望人类能够“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即洞察并把握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利用这些规律造福人类、造福天地。
《周易》也常常要求人类通过向天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人格,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类应当学习天地健动不息、含弘光大的精神来培养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
《周易·贲》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将“天文”与“人文”并提,也揭示出自然法则和人类文明的相通性。
《周易》中的这些思想,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头。
华夏文明属于天道文明,也正是灵源最先在华夏文明之中诞生,这让国家对于那位神秘的存在有了推测。他是华夏文化借助“灵”而诞生了意识。
所以这位神秘存在有了一个正式的官方称呼——华夏守护者。
文化也是有生命的。
华夏民族是个有命的民族,这命是指文化生命。人的生命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要存活、自保、趋利避害,而且是能运用思想的生命。一个民族的生命是能运用思想的生命的,它就是文化生命。
那么思想起端于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先秦的时候,出现了最初一批论道的哲人——称之为\"先秦诸子\"。
这个\"子\"就是思想家学问家的意思。有先秦诸子就有了华夏思想起步,有思想的生命才是文化生命。
华夏民族,这个承载着文化生命的民族,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运。之所以称为有命的民族,正是因为这份文化生命的传承与发扬。它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更是思想的活跃与传承。从先秦诸子的智慧火花,到历代思想家的深邃探索,华夏文化得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这种运用思想、追求真理的精神。
当回望历史,探寻华夏民族的生存状况与命运,实际上是在追溯其思想的发展与变迁。这种思想的变迁,如同文化命运的脉络,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特点。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天道的深刻领会与不断追求。
在华夏,哲学一开始就讲天命的事情。
比如说《中庸》
《中庸》开头三句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句话,天命谓之性,这是天命观。华夏哲学向来有天命观,那么如何理解天命呢?两个方面了,一个是承认天道的存在,确认天道的存在。
二是,确认人民生活是在天道中展开的。天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不同阶段、不同表现之间有内在关联。
究天人之际。
“灵”就是天道的赐予。
夏先衍抬头看了看天空,灵气伴随着星光洒落,心里嘀咕着:难道是天道,将灵气从遥远的宇宙之中,将灵气送到了地星。
华夏文明的诞生是从“天文”到“人文”。
华夏文化从原始农业开始,经过近一万年的努力,起起伏伏,颠颠簸簸,也不是没有经过灾难,居然能够存留下来,而且还在继长增高。在世界文化圈里,华夏文化还保持着人数最多、历史不间断时间最长的地位,而且内容不断增加、改变、丰富。华夏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文明之中独一无二,天下无双的存在。
西方国家对于华夏的存在模式深感困惑,难以理解华夏为何能长期存在。
华夏历史上曾是一个强大的中央帝国,但强大并非华夏独有,西方也曾有过不逊于华夏的中央帝国。
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