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是贞观四年那些游牧民族、西域小民族联合一起给李世民上的尊号,说什么大唐一统四海,震古烁今,其实就是因为看到李世民的大唐三年时间就把突厥给灭了,害怕了,所以上一个尊号给李世民,让他别打他们。
这种行为,也是看在前面隋朝隋文帝有了“圣人可汗”的操作之后,依葫芦画瓢搞出来的。
“天可汗”听着比“圣人可汗”牛逼,但其实除了一个响亮的名头之外,并没有实质性的用处。
历史上,李世民对于“天可汗”是相当满意的,哪怕到了晚年,他也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得意之笔,甚至多次自得的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周飞不知道他说这话的时候是否脑袋清醒,但整个历史长河走下来,再看现在世界上的各种疯癫世界,这种话明显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保证主体民族永远强大。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主体民族不可能永远强大,它总会有衰落之时。
主体民族衰落之时,整个局势是怎么样的呢?
遍观古今中外,衰落的主体民族除了被当做牲畜一样血腥杀戮掉之外,没有第二个待遇。
我们并不能用自己的三观去想象那些夷狄之辈,他们没有我们的文化积淀,他们不懂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懂能不动手就不动手,夷狄之辈的思维方式就是二极管,你强你就有理,你弱你就该死。
畏威而不怀德,不仅仅是倭奴,所有夷狄之辈都是如此!
当然,也可能是李世民说这话时脑袋是清醒的,知道主体民族强盛是根基,但他没有把这事看透并传承下去,或者被一小撮忠心耿耿效忠大唐的夷狄之人给蒙蔽了双眼,忽视了其实更多的夷狄是喂不饱的白眼狼。
或许,也是大唐的情况和周飞想的不一样,是他误会了李世民。
但不管如何,周飞都觉得自己有必要和李世民谈谈这个问题,提醒下他。
“这……”
面对周飞的询问,李世民明显迟疑了一下,然后拱手说道:“周兄弟的意思是?”
周飞没有回答,而是继续问他道:“秦王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沉吟了,他知道周飞问这话肯定是有深意的,所以他要思考下。
尉迟敬德在后面张了张口,想要说“当然好”,但他不是莽夫,他是非常聪明的,这会太子都还没说话,还轮不到他先说。
长孙氏也知道周飞这是在和自己的二哥“交底”,或者也可以说是考验吧。
自己二哥说的内容如果符合周飞的心意,自然皆大欢喜。
自己二哥说的内容如果不符合周飞的心意,想必周飞不会拒绝他们来这一千三百多年后,但以后的合作只怕会有问题。
合作这件事情,双方要都真心实意,非常有积极意愿才行。如果周飞觉得可有可无,那这个合作对他们来说就会很艰难、很累。
目前来说,是他们求助周飞的多,周飞肯定是不会求助他们的。
所以,她略微有些就紧张了起来。
刘备和诸葛亮对视一眼,都有些了然。
上次周飞去过他们那边回来后,态度比起以前的热情有了巨大的消退,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明显感觉到了难受,周飞对他们的态度无所谓了。他们问什么,周飞才搭什么,并不会主动说什么,更别说提供东西了,这就要命了。
他们并不知道后来的更多情况,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周飞寻找一些帮助,这极大的延缓了他们进步的速度。
现在他们看出来了,周飞这是对李世民“考验”了。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看着。
他们既不敢说话,怕再次恶了周飞,也不知道说什么,他们反而更想看看李世民这个有着一长串名号的历史第一人怎么回到周飞的“考验”问题。
“天可汗,天下共主,中原和夷狄一视同仁吗?”
诸葛亮摇了摇羽扇,心中想道。
“天下共主,蛮夷之辈一视同仁吗?”
刘备想到这个念头,随即就暗自摇头:“不可不可,蛮夷之辈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众人心思各异时,李世民的思考终于结束了,他抬头看向了周飞,缓缓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我赤子,我以天下为家。夷狄也是人,我如果不给他们施加恩德,尽是猜忌之心,哪怕是骨肉至亲最终也不免成为仇敌,更何况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