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欲问她姓名,就是太仓令淳于意少女缇萦。从伏女折入缇萦,映带有致。
淳于意家居临淄,从小就爱好医学,他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向他学习医术。公孙光见他十分好学,见解高明,夸奖他日后能成为国医。公孙光把自己的医术和收藏的药方全部传授给淳于意,又推荐他给临淄名医公乘阳庆做了徒弟。当时,阳庆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家里很富有,虽然医术高明,但很少看病,也不收徒弟。淳于意聪明好学,殷勤懂事,对老师侍奉得很周到,阳庆就把黄帝和扁鹤的脉书以及药剂理论全部教给了淳于意。
第一年,他学习了老师传授给他的《脉书》、《上经》、《下经》,对脸色诊病术、听诊术、揆度阴阳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得出自己的见解。到了第二年,淳于意开始试着给人看病,虽然有了效果,但效果还不精到。到了第三年,淳于意开始独立为人治病、判断病人的愈后效果,达到了灵验、精确的程度。他终于学成出徒了。
淳于意医术精湛,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医治病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人们都说他是神医。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当时,赵王、胶西王都来请他去。他不肯依附权贵,采取迁移户籍和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脱。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
临淄一个叫簿吾的女子,病得很厉害,找了许多医生都认为她得的是寒热病,没法治。病家又去请来了淳于意。只见病人肚子鼓得很大,肚皮黄粗,用手轻轻一按,病人就痛苦地呻吟。淳于意诊脉后,确诊是“蛲瘕”病。就是蛲虫在病人肚子里多了结成了块。于是取来一撮莞花,用水让她冲服,结果被药打出的虫子多达几升。病人感觉立时就轻松许多,过了三十天就完全康复了。
齐国有个姓淳于的司马病了,找淳于意去看。淳于意切脉后告诉他,这是“洞风痛”。症状是:吃了喝了刚咽下去,马上就拉下来。得这种病的原因是刚吃饱了就跑引起的。“对!”病人马上回答说,“昨天我到君王家吃马肝,吃得很饱,正好家中有急事,我就赶紧骑快马跑回家,结果就拉开了肚子,到现在已经几十次了。”淳于意告诉他,你只要喝点稻草烧的米汁,七八天就会好的。结果病人按淳于意的话去做,真的七八天就痊愈了。
淄川王病了,他头疼高烧,心情烦躁。召淳于意去医治,淳于意诊脉后告诉他这是严重的“蹶”病,是因为洗完头发,没有擦干就睡觉,热气逆行侵入上部的头和肩引起的。于是就用毛巾冷敷他的头部,用针刺他的足阳明经脉,左右各刺了三针,病很快就好了。
淳于意虽然是善医,究竟只有一人精力,不能应接千百人,有时不堪烦扰,往往出门游行。且向来落拓不羁,无志生产,曾做过一次太仓令,没多久就辞去工作,就是与人医病,也是随便取资,不计多寡。只病家踵门求治,或值淳于意不在家中,竟致失望,免不得愤懑异常,病重的当即死了。死生本有定数,但病人家属,不肯这般想法,反要说是淳于意不肯医治,所以导致病人病亡。怨气所积,酿成祸祟。
至汉文帝十三年间,齐王刘则不育,名医淳于意为他治疗。不巧,吴王的爱妾得了病,也请淳于意去吴国为爱姬治病,途中淳于意不顾吴国差役催促给得了急病的村民采药治病,待他到吴国时,吴王的爱妾已经病死。其实当时吴王的爱妾得的是急性肝病,淳于意哪怕没有在半路上救人,就是连夜赶路,也来不及救治吴王的爱妾的。吴王因此大怒,将淳于意押回齐国治罪,齐王不愿得罪吴王,于是把淳于意交给朝廷。当由地方有司,把他拿他问讯,判成肉刑。
狭义的肉刑,包括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起源于“杀人者死,伤人者创”的原始同态复仇论。至夏商周成为国家常刑,有三典五刑之说,秦及汉初相沿不改。
广义上的则指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罚。以其侵刻肌肤、残害人体,故名肉刑。
只因淳于意曾做过县令,未便擅加刑罚,不能不奏达朝廷,有诏令他押送长安。为医之难如此。
淳于意无子嗣,只有五个女儿,淳于缇萦是其最小女儿,她们跟在车后哭泣。淳于意怒骂道:“没有男孩子,到紧要关头就没有可用的人!”(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 !)当时缇萦年仅十五岁。
缇萦听到这话很伤心,为此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