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臣多有得罪,所以陈平、周勃等人特别忌恨吕媭,为了泄愤,把吕媭绑起来,用木杖乱笞,一副老骨头,禁得起几多大杖!不到百下,吕媭被鞭打的鬼哭狼嚎,临终前悲愤交加地喊道:“真恨姐姐不听我之言,没能斩草除根,以致吕家灭门!”
吕媭死后,连同她的儿子樊伉也诛杀了。
此外悉数处斩,差不多有数百来人。
燕王吕通,已经前赴燕地,也由周勃派一朝使,假托称说是奉皇帝之命,迫令其自尽。又将鲁王张偃,削夺官爵,废为庶人。(后来汉文帝即位,追念张耳前功,乃复封偃为南宫侯。)独左丞相审食其,明明是吕氏私党,并且浊乱宫闱,拨弄朝政,理应将他治罪,明正典刑,偏由陆贾、朱建,代为说情,竟然得幸逃脱了法网,仍然官在原职。陈平、周勃究竟未识大体,就是陆贾亦不免是公报私仇。
陈平、周勃,因为已扫清诸吕,遂将济川王刘太徙封,改称梁王,且遣朱虚侯刘章赴往齐国,请齐王刘襄罢兵,再使人通知灌婴,令即班师回朝。
灌婴闻得是齐将魏勃,劝刘襄举兵,并擅自杀死齐相召平,料他不是个驯良人物,索性把魏勃召到跟前,当面加于质问。魏勃回答说道:“譬如人家失火,何暇先白家长,然后救火哩。”
说着,魏勃退立一旁,面有战色,不敢复言。这是魏勃故作此态,瞒过灌婴。灌婴注目多时,向魏勃微笑道:“我道魏勃有什么勇敢,原来是个庸人,有何能为?”于是就革了魏勃的将军之职,让他返回齐国,自己则引兵奔驰返回长安。
琅琊王刘泽,探得消息吕氏尽诛,内外解除戒严,才得放胆登程,驱车入都。可巧朝内大臣,秘密商议善后事宜,一闻刘泽到来,统以为是刘氏宗室,琅琊王刘泽年齿居长,不能不邀他参议,免有后言。刘泽从容入座,起初是袖手旁观,不发一语,但听陈平周勃等宣言道:“从前吕太后所立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三王,实皆非惠帝遗胤,冒名入宫,滥受封爵。今诸吕已除,不能不正名辨谬,若使他姓再得乱宗,将来年纪长成,秉国用事,仍与吕氏无二,我等且无遗类了!不如就刘氏诸王中,择贤拥立,方可免祸。”
这番论调说将出来,大众统皆赞成,就是刘泽也无异词。及说到刘氏诸王,当中有人出来主张,谓齐王刘襄是高帝刘邦的长孙,应该迎立。刘泽即发言驳斥道:“吕氏以外家懿戚,得张毒焰,害勋亲,危社稷,今齐王母舅驷钧,如虎戴冠,行为暴戾,若齐王得立,钧必专政,是去一吕氏,复来一吕氏了。·E′Z′小?说·网. .免+费-阅,读-此议如何行得?”
陈平、周勃,听到此语,当然附和刘泽的建议,不愿立刘襄。其实刘泽是怀着前恨,借端报复,故有此言。大众又复另议,公推了一个代王刘恒,并说出两种理由,一是高祖刘邦诸子,尚存两王,代王年纪较长,性情又仁义孝善,不愧为君,二是代王母家薄氏,素来德行长厚,未曾经参与政事,可无其他忧患,有此两善,确是名正言顺,允洽舆情。陈平和周勃遂依了众臣之议,暗中使人前往代国面见代王,迎他入京。
代王刘恒接见朝廷的来使,问明来意,虽然觉得是一件大喜事,但也没有敢骤然动身,因此召集群僚臣属,开会商议如何行动。郎中令张武等谏阻道:“朝廷大臣都是当初高帝时的大将,熟习兵事,多谋善诈,他们的用意恐怕不止于此,这样做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势罢了。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此时来人名义上说是迎接大王,其实不可轻信。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以便观察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说到末语,忽然有一人进言说道:“诸君所言,都属非是,大王得此机会,即应命驾入都,何必多疑?”
代王刘恒闻声看去,乃是中尉宋昌,正欲启问,宋昌已然接着说道:“臣料大王此行,万安万稳,保无后忧!试想暴秦失政,豪杰并起,那一个不想称尊,后来得践帝位,终属刘家,天下都屏息敛足,不敢再存奢望,这便是第一件无忧呢。高帝分王子弟,地势如犬牙相制,固如磐石,天下莫不畏威,这第二件也可无忧。汉兴以后,除秦苛政,约定法令,时施德惠,人心已皆悦服,何致动摇。这第三件更不必忧了。就是近日吕后称制,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政!何等威严,太尉以一节入北军,奋臂一呼,士皆左袒,助刘灭吕,可见得天意归刘,并不是专靠人力呢。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不肯听从,如何成事?况内有朱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