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沙雕网友援北伐 > 第637章 回应

第637章 回应

等到五天之后,诸葛亮才终于有空召见他们。/x/i¢a?o~s+h\u~o~g+u,a\i`.`c′o′m!王朗随即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说辞。

“久闻诸葛丞相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我大魏此番遣使而来,乃为天下太平,

自黄巾祸起,天下分崩,豪杰竞逐,兵革不休。五十年来,中原板荡,生民流离,白骨蔽野,十室九空。此皆战祸所致,仁者所不忍也。

今大汉再兴,还于旧都,此乃高祖之灵佑,亦丞相经略之功也。然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连年征伐,关中虽复,而中原疲敝;魏虽新败,然河北、河南犹有带甲数十万。若再相攻,恐非十年不能定,而生民肝脑涂地,又谁为之?

夫圣王之道,不以强凌弱;仁者之政,当以安民为先。今若两相罢兵,使雍凉之民得耕,河洛之众得息,则功在社稷,德被苍生。公素以仁义治国,岂忍见百姓再罹兵燹乎?

我主上念苍生艰难,愿与大汉息兵通好,各守疆界,使百姓得安其业,士民得养其亲。如此,则汉得休养之实,魏存社稷之体,岂非两便?若丞相执意东向,朗固知魏非汉敌,然困兽犹斗,况人乎?恐河北、河南之民,又将陷于水火矣。/k·s′j?x-s!w·.^c!o/m?

愿公以大义为重,许以和议,使天下早得太平。若蒙允诺,魏当谨守疆界,各安其民,使天下重归《豳风》之治,岂不美哉?

伏望丞相三思,早定和约,此乃万民之福,亦千秋之德也。”

看着面前的王朗,有那么一瞬间,诸葛亮却是想起了那本《三国演义》里自己痛斥对方致使其坠马身亡的内容,不过他最终还是按耐住痛斥对方的冲动,而是开口反驳:

“司徒此言差矣!自桓灵失德,黄巾蜂起,此诚汉家社稷蒙尘之时。然高祖之业未坠,光武中兴之德犹在,天下皆念炎汉正统。曹氏父子,本为汉臣,不思匡扶王室,反效王莽篡逆之举,废帝杀后,僭号自立,此乃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之徒,安敢以“大魏”自居?

汝言兵戈扰攘,生灵涂炭,试问此祸端谁启?非曹氏篡汉,祸乱朝纲所致乎?昔先帝受衣带诏,志在讨贼,乃天下大义所在。今我季汉承先帝遗志,兴师北伐,既为吊民伐罪,亦为恢复汉室。关中克复,乃天命所归,民心所向,岂容尔等篡逆之辈巧言粉饰!

汝称魏有带甲数十万,欲以武力相胁,殊不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搜`搜?小~说′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曹氏窃国,已失天下民心,纵使兵多将广,亦不过是乌合之众。况我军北伐,师出有名,将士用命,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此乃正义之师,岂惧逆贼?

汝以“安民”为辞,实乃包藏祸心。魏据中原,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观汝沿途鼓吹和约,却难掩河东征兵、百姓流离之实。今欲以一纸和约,暂缓我军攻势,好让汝等积蓄力量,继续行篡逆之事,其心可诛!

我大汉天子,乃高祖血脉,天命所归。亮受先帝托孤之重,必当克复中原,还于旧都,以谢先帝在天之灵。

若魏主真念苍生,当效刘琮故事,素车白马献玺出降。如此,亮可保公等安享天年,河洛免遭兵燹。若仍欲以虚言拖延,亮当亲率王师,东出潼关,为天下除此大害!”

诸葛亮的这段话让王郎一愣,显然是没想到对方完全不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他嘴巴张了又张,想要说些什么,但最后也想不出有什么能反驳的话——难道他能让曹操重新活一次,不要搞什么一边嚷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边屠城的拟人做法么?

事实上诸葛亮的话义正词严,王朗本身脸皮又不厚——他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又被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也曾在担任会稽太守的时候深受百姓爱戴,并率军抵御孙策的侵袭,失败后应丞相曹操辟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最后一路跟着曹魏建国一路担任司徒、司空,虽然跟着曹魏篡汉也在劝进表上署名,但是凭心而论,他王景兴真的没干过什么缺德事儿啊!

除了忙着治经,他平日里处理事务都会宽恕那些犯罪者,曹丕称帝后他还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他当初帮着老曹家篡位真的是因为受到老曹家礼遇,而且相信曹家能还天下一个太平啊!

(历史上记载王朗才智过人而丰丽博敞,但性格严谨慷慨,多立威仪,恭俭节约,就算因婚宴而收到的礼物也不会接受。他本人瞧不起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却不体恤穷贱的人,所以经常用自己的财物周济他人之困急,如果不是阵营问题,其实是个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