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孛罗帖木儿的速度也非常快。/w?o!s!h!u·c*h_e?n~g,.·c!o*m¨】
【五月份,皇太子再次对扩廓帖木儿下令,让他领兵攻打孛罗帖木儿;七月份,孛罗帖木儿就带着秃坚帖木儿、老的沙等人率领大军,攻破了居庸关。】
【皇太子倒是没有第一时间跑路,他还是领兵亲自守卫清河,可情况和上一次前往古北口时候一样,士卒们依旧毫无斗志,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四散奔逃。】
【皇太子无法,想要返回京中既来不及、又担心遭遇孛罗帖木儿的毒手,于是,只得找了一条小路仓皇向西逃去,去投奔位于冀宁路(山西太原)的扩廓帖木儿。】
【而无人阻挡的孛罗帖木儿那是真的入了无人之境,长驱直入,没两天就杀到了京城,大军直接打掉了健德门外——这是元朝大都北城墙西侧城门,现在在北京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到了明朝,这座城门南移并且更名为了德胜门。】
【顺带一提,后来元顺帝跑路,也是走的健德门。】
朱棣确定了:“看来,这日后的京城面积确实有所扩大。~k?a¢n?s!h.u·h?o^u-.~c`o,m′”
北三环北四环,这地名一听,就是在给这个城池划分区域,而既然是划分区域,那就证明,这些地方还是在城池内部的,而不是跑到了城池外面。
所以,这个北京城,在后世,不是位置移动了,而是真的面积扩大了——当然,也可能是移动的同时还面积扩大。
而这个扩大的程度……看起来还不小。
三环四环,按照数字划分,那至少还有个一环二环,一环——正常来说,那肯定是皇宫所在,天下的中心,二环说不定就是内城,或者说内城之外的一环;然后三环四环,往外,说不定还有五环六环……
而且,这元大都的健德门、大明的德胜门,所处的地方还是“北”三环和四环之间。
是“北”,那就应该还有东、西、南,这样一来,面积就更大了。
这一点,让朱棣非常非常在意——他好奇日后的京城是移动了位置还是扩大了面积,当然不只是出于纯粹的好奇心,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众所周知,想要稳定地保证城池的正常运转,那就需要足够的人口数量。+l/a+n\l_a¨n^w\e¨n+x!u^e^.\c¨o~m¢人口少了,那城池的面积就不能大了,不然的话也只能是白白荒废,根本无法正常运转;如果人口多了,即便朝廷不多么主动,那城池的辐射范围也会有所扩大。
当然,如果是后者,那正常的朝廷和官府,就应该适度地扩大一下城池的面积。
但总之一句话,城池的面积是要和人口相匹配的。
如果非要不匹配,那也只能是人口多而城池面积小,然后提高入城标准,筛选出来一些有资格入城的人。
因此,若果真后世的京城面积竟然扩大了这么多,那京城的人口也必定增长了许多倍!
那么问题来了,日后的京城的人口是怎么增长那么多的?
要知道,京城这个地方特殊,其中一个表现就在于,除非战乱或者其他波及京城的大灾,那么,京城是绝对不会缺少人口的,别的地方可能缺少,只有京城不会——但即便如此,大明的京城人口数量也就是如今这个水平,很难来一个大规模增长。
所以,日后的京城……乃至于,日后的那个朝廷……他们治下,到底有多少人?天下的人口数量,到底有多少?
而人多了的情况下,粮食又是怎么做到供应的?柴火,又是怎么做到供应的?
就算粮食和柴火不能供应给全天下的人,但要保证天下平稳,那起码大部分人是能够有所保障的——可要真的人口多了许多,那后来的朝廷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莫不是他们扩大了疆域?
但是草原上也就那样了,要是真的可以,那蒙古鞑靼也不至于总想着南下;而至于海外……确实海外的土地不少,但是和中原大地也依旧不同……
【孛罗帖木儿的大军都到了城门外面,朝中上下毫无办法,元顺帝同样束手无策,连忙和老臣伯撤里商讨对策——这个伯撤里,就是之前表示自己年老体衰不能担任丞相一职,如果一定要让他来的话,那他要和太平共事的那个老臣。】
【伯撤里表示,事已至此,肯定不能和孛罗帖木儿对着干,不如让他去和孛罗帖木儿谈一谈。】
【有人主动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