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儿杀了劝谏的臣子?”刘邦讶然,这件事情,这窦建德可真是做的昏头昏脑的。
劝谏的大臣,是那么没事儿就随随便便能杀的吗?
当然,不是不能杀,只是这种类型的大臣——而且是人尽皆知的这种类型的大臣,即便要杀——不管什么原因——都要讲究方法。
不能像是别人一样,那么随便。
当然,也不是说其他官员杀起来就能够多么随便,多么不讲究了;只是这种大臣要杀的话,就需要更加注意。
至少,不能在他劝谏的时候就杀了他,或者在他说完谏言之后杀了他,或者在他劝谏当天和接下来的几天杀了他。
这种人,要杀他,一来要找到一个充分的合理的理由;二来,不能在他劝谏的时候和近期杀他。
简而言之,为了后续影响考虑,为了君主本人的声名和日后的治国理政考虑,为了对大局的影响考虑,不能让其他人觉得,这人是因为向君主劝谏所以才被杀的。
这个逻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底下的人形成!
不能让他们形成这样的认知!
除非,你就是故意的,就是不想让他们接着劝谏,就是要告诉大臣们:别说话了,别劝谏了,虽然你们是为了君主为了国家好,但是你们也必须闭嘴!
否则,就绝对不能让下面的人形成这种认知。
一旦这种“因为劝谏所以大臣被君主杀了”的认知形成,对国家\/势力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昔日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纳谏后推动齐国日益强盛;反过来,如今杀死劝谏大臣,大家都不敢谏言了,那这个国家或者势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负面作用。
这是灾难。
即便是刘邦,他在杀人处理的时候,也都要想好后续的处理方法的,想好后续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哪怕是皇帝,没事儿也不能不管不顾地杀人啊!
除非这个皇帝脑子有病。
-
“哪怕是之前的那个王伏宝被杀,影响其实都没有宋正本这件事情大。”李世民颇为感叹道。
他之所以那么容忍魏征,除了因为知道魏征很多时候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也知道这是为自己、为大唐好,同时也是想要树立一个虚心纳谏的形象、为大唐建立一种敢于劝谏的风气……
其实,也有吸取前人教训的原因在。
而其中一个前人,就是鲜克有终的窦建德。
从杀死王伏宝开始,窦建德就出现了问题,但王伏宝一事影响力还不止于此——虽然他也差不多是因为谗言被杀,但终究还是有些回转的余地。
毕竟,他跟随的高士兴确实是打了败仗,大溃;军中也确实到处都是他可能反叛的言论。
杀了王伏宝之后,如果窦建德能够处理妥当,为自己找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杀人原因,为军中的种种流言找一个合理的处置方式,那其实也还能过去。
即便有人因此认为,窦建德能够被谗言影响……
那只要窦建德杀掉王伏宝之后,意识过来自己被谗言流言影响,惩处流言,日后不再犯错,其实也就过去了。
嗯。
可是杀死宋正本吧,就……
问题大了。
充分说明了,窦建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王伏宝一事上犯的大错。
不仅没有意识到,窦建德还变本加厉了,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飞驰,越走越快……
这,这就完蛋了,还能有什么回转的余地?
是以,对于劝谏这件事情,实在是需要谨慎处理。
【不过,窦建德大约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补救,在后续我们还能够看到他犯错的时候。】
【而在与罗艺对战之后,很快,窦建德便真正开始与唐朝交手了。】
【这段时间,曹州的孟海公聚集了三万精兵,以周桥城作为据点,到了黄河以南进行掠夺。十一月,腾出手来的窦建德亲自率兵攻打了一番孟海公。】
【就在窦建德攻打孟海公的同时,唐朝的秦王李世民正率兵前往洛阳,进攻王世充。】
【这件事情本来与窦建德关系不大,毕竟洛阳不是他的地盘,洛阳周边也不是——原本是李密的,李密完蛋后就归了唐朝,至于王世充本身,原本双方有着友好往来,但自从王世充称帝,双方就断绝关系了。】
【但是窦建德的又一个谋士,叫做刘斌,时任中书舍人,就劝说窦建德重视这件事情。】
【刘斌表示:“如今唐占据了关内地区,郑(王世充)占据了河南地区,而我们占据了河北地区,这正是三足鼎立、彼此相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