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宫殿之间走廊那,朱安宁走得沉默。
他刚从大殿出来,关于御史台改制还有怎么去送别安然的问题,他都没有去跟朱元璋争论,因为他知道这种事情多说无益。
关于送不送安然,反正他早有决断。
但是御史台改制这件事情,他觉得多少有点莫名其妙,因为在他记忆中这件事情应该是更往后才发生的啊……怎么提前老朱就想改制了呢?
难道是自己的出现……左右了现在的时间线?
也只能这么想了。
tmd难搞啊,他挠了挠脑袋,有些无语。
御史台改成都察院,看似和原来的御史台没有多少差别,但是朱安宁却是知道改组后的都察院权力可是要比御史台大得多的……
本来的权力不变的情况下,都察院是比御史台多了一条建言权。
虽然说御史们通常也有奏事的权力,但是他们的奏事,通常是围绕着已经在探讨的事情去说的。
说白了就是,要是有什么东西你看不过去,你拿出来纠一纠,去朝堂上弹劾一下,这便是御史台最主要的工作,纠劾百官、监督司法、参与朝议。
但是,老朱改制后的都察院权力可比御史台要大多了。
朱安宁关于都察院的记忆,基本都是电视剧看来的。
所以他现在很虚。
他知道的是,都察院除传统监察外,还参与官员考核比如“京察”比如“大计”,这里隐隐有点制衡吏部的意思,还会参与司法会审,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这里又有点制衡刑部的意思……大理寺到后期,朱安宁记得是蛮废物的,都察院不止制衡了吏部还有刑部,他记得,有些电视剧里,它甚至还能监察军事,比如派御史监军……这大概制衡的是兵部。
不同于六科监督六部……这都察院未来应该会分到各省,监督全国。
世人只知道锦衣卫可怖。
却不知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定期巡视各省,这些巡按御史对地方官的压制力有多强……
老朱开始了……
有为君主最喜欢做的事情……
开始了。
集权、分权、制衡……
集权是集中自己的皇权。
分权是分文武百官的权。
制衡,那便是文制衡武,武又制衡文的同时,文武内部也要搞制衡。
总体来说,老朱现在开始折腾这一套。
朱安宁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他知道只有完成了集权,后面的皇帝才能更有作为……
但是!现在这个节点会不会太早了!
自己还没搞定很多事情啊!
现在翰林院已经是明着和自己不对付了。
到时会不会都察院的人也会对自己不利……
权力不用,那是会过期的,现代古代的官都深谙此道。
安然走了,那批人还会对自己这般宽容?
朱安宁不得而知。
而且还有一件很是让他蛋疼的事情,改制后的都察院,是不是还是原来那批御史,都不好说。
大概率老朱会借着改制,把不喜欢的御史给丢回老家去,或者派到地方,那新上来的御史,一般会哪里挑呢?
朱安宁心中浮现了一个他很不愿意想起的答案。
翰林院……
大概是要从翰林院里面挑了。
这是有历史沿革的。
他不由得是叹了口气。
走在走廊上,因为没有看路的缘故,加之走神,他不免撞到了凸出来柱子。
朱安宁倒吸了一口气有些生疼,总算是回过了神来。
远处的太监和侍卫都是有些意外,走路都能撞到柱子,这朱安宁怎么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
只是这可是宫内,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侍卫们太监们都不会随便走动。
于是,他们全当是没看见,默默的闭起了眼睛。
朱安宁揉了揉自己的肩膀,停了下来。
他坐到了走廊边上,索性坐着继续想这事。
而且这是文官要当权的信号么?
都说洪武对文官苛刻。
这可是冤枉老朱了。
他对任何官都苛刻。
难道从这一朝朝开始,文官就要当权了吗?
这也太快了吧,他多少有点不能接受,但是却又毫无办法。
现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