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安阳城外的麦田泛起金浪。.1-8?6,t¢x,t′.\c?o¨m.
叶明蹲在田埂上,捏起一穗麦子搓了搓,饱满的麦粒"哗啦啦"落进掌心。他抬头望不到边的麦田,心里盘算着:今年雨水足,亩产少说能多三成。
"大人!"陈瑜小跑过来,官服下摆沾满麦芒,"各村来报,都准备明天开镰了。"
叶明拍拍手上的麦壳:"通知下去,今年麦收按新规矩办——三村一组,互助抢收。"
这"新规矩"是他上个月琢磨出来的。往年收麦子,各村各户单干,经常为争水源、抢晒场打得头破血流。
今年他把相邻三个村子编成一组,壮劳力统一调配,收完东村收西村,效率能高一倍。
---
六月初二,天还没亮,麦田里已经热闹起来。
黑狼部的汉子们挥舞着特制的长柄镰刀——这是铁手坊用玄铁打的新式农具,刀刃带锯齿,割麦子像削豆腐一样利索。
白鹿部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捆麦捆,手法麻利得像在跳舞。汉族老农们推着改良过的板车,车轴加了玄铁轴承,运再多麦子也不吱呀响。-x_i/n^r′c*y_.^c-o¨m′
"看咱们的新家伙什!"张庄的老张头拍着板车炫耀,"往年三天才干完的活,今儿个晌午就能收完!"
正说着,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个外乡人赶着马车,正在跟守村的年轻人争执。
"我们是来买麦种的!"领头的商人掏出一把铜钱,"价钱好商量!"
叶明眯起眼睛——那商人袖口露出半截刺青,正是王琼府上家丁的标记。
"安阳麦种不外卖。"叶明上前一步,"这是规矩。"
商人还想纠缠,其其格突然带着一帮孩子冲过来,手里举着刚编的麦秆蚂蚱:"客官买玩具吗?十个铜板一个!"
趁商人被孩子们缠住的功夫,叶明使了个眼色。阿古拉立刻带人把几袋掺了砂石的陈麦子搬出来:"要买就买这个,新麦子都入官仓了。"
商人咬咬牙,真把那几袋劣等麦种买走了。等人走远,田里爆发出一阵大笑。
---
六月初五,官仓前的晒场上,新收的麦子堆成小山。′j′i¢n\r?u~t-a,.~c′o.m¢
叶明正跟铁手先生研究新打的连枷,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驿站的信使满头大汗地跳下马:"大人,八百里加急!"
信是顾长青王爷写来的,只有短短几行字:"王琼奏请改安阳为军镇,欲派赵广汉驻防。陛下已准,七日内到任。"
晒场上顿时炸了锅。赵广汉是什么人?两个月前刚在死亡峡谷吃了败仗,他要是来了安阳,还不把老百姓往死里整?
"安静!"叶明敲了敲铜锣,"我有办法。"
他叫人抬来十几个大木箱,里面全是新制的农具:"玄铁犁三十张,镰刀两百把,连枷五十副——明天一早,分给各村。"
铁手先生愣住了:"大人,这是要......"
"赵广汉不是要来驻军吗?"叶明笑得意味深长,"咱们先把安阳变成'屯田军镇',让他无兵可带!"
---
六月初六,天刚蒙蒙亮,安阳城就热闹得像过年。
黑狼部的汉子们穿着用麦秆编的"铠甲",在城门口操练。白鹿部的猎户们把弓箭换成镰刀,排着队领农具。
最绝的是汉族农户,个个头裹黄巾,喊着号子在官道上列队行走。
当赵广汉带着三千兵马赶到时,看到的正是这幅景象。
"奉旨接管安阳军务!"赵广汉举着圣旨大喊,"尔等刁民,还不跪迎!"
叶明不慌不忙也掏出一卷黄绢:"巧了,下官也有圣旨——安阳设为屯田军镇,军民一体,专司粮秣。"
赵广汉傻眼了。他带来的兵痞子更傻眼——这哪有什么军镇?分明是个大农场!
"赵将军既然来了,就请下田吧。"叶明递过一把镰刀,"按圣旨,屯田军日割麦二十亩,完不成任务要扣粮饷的。"
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赵广汉的脸绿得像嫩麦叶。更绝的是,其其格带着孩子们在旁边唱起了新编的童谣:
"将军将军不怕累,
一天割麦二十亩。
割不完,没饭吃,
饿得半夜掉眼泪......"
三千兵马在麦田里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