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进行到第五天,一个意外惊喜出现了。×新?,完;(本·~ˉ神?{站£& ±./首|发-/
白鹿部巴图带着三十名族人前来助工,还带来了雪山特产的一种草茎,掺入水泥后竟能防冻裂。
\"萨满婆婆说的,\"巴图憨厚地解释,\"这草叫'冬筋',长在雪线上,不怕寒冷。\"
叶明如获至宝。有了这种材料,冬季施工不再是难题。他当即派人与白鹿部签订长期收购协议。
与此同时,冬衣赶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纺织区暂停了部分锦缎订单,全力生产厚实的棉布。府衙后院搭起了二十个大棚,上百名妇女集中裁剪缝制。乌云负责教授一种新针法——将两层布中间夹棉絮,缝成格子状,既保暖又不易板结。
叶明每日巡视各处,常常忙到深夜。这晚他刚从工地回来,就看见顾慎在书房等候,面前摊着一张北疆地图。
\"叶兄,黑狼部有异动。\"顾慎指着地图上一处山口,\"探马来报,他们劫了一支商队,抢走了几车硝石。\"
叶明眉头一皱。硝石是制作火药的关键原料,黑狼部此举,必是冲着\"震天雷\"去的。
\"北燕那边...\"
\"装聋作哑。/r+u\w!e+n¢.·n+e,t′\"顾慎冷笑,\"但我怀疑,根本就是他们暗中指使。\"
二人正商议对策,陈瑜匆匆跑来:\"大人,不好了!工地出事了!\"
叶明火速赶往城墙。只见西北角工地乱作一团,几个工匠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少年,少年面色惨白,右腿不自然地扭曲着。
\"怎么回事?\"叶明蹲下检查。
\"脚手架断了,柱子摔下来...\"工头满头大汗,\"已经去请大夫了。\"
叶明摸了摸伤腿,初步判断是胫骨骨折。他命人取来两块木板,用布条临时固定。
\"大人,让我看看。\"一个清脆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是乌云,她身后跟着背着药箱的苏芷。
两位女子配合默契,很快完成了正骨包扎。乌云还取出一个小皮囊,倒出些绿色粉末撒在伤处:\"萨满婆婆给的'接骨粉',能止痛消肿。\"
处理完毕,叶明严肃地检查了事故现场。断裂的脚手架竹竿内部已经腐朽,明显是材料问题。
\"所有竹材,全部检查一遍!不合格的立刻更换!\"他沉着脸下令,\"另外,从今日起,工地设专职安全员,每日检查脚手架。\咸/鱼*看,书`网, `无,错,内,容^\"
回到府衙,叶明连夜制定了《工事安全条例》,详细规定材料检查、安全防护、事故处理等流程。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系统引入现代安全管理理念。
次日一早,叶明召集所有工头训话,宣布三条铁律:材料不合格不开工,防护不到位不上工,安全员不在场不施工。违者重罚。
起初,工匠们对这些\"繁文缛节\"不以为然。但叶明亲自示范安全绳的系法,讲解事故的危害,渐渐打动了他们。
尤其是当那个摔伤少年的父亲跪地感谢知府救命之恩时,所有人都沉默了——以往工地死伤,官府从不过问。
安全措施虽然拖慢了进度,但换来的是零事故。
更令人惊喜的是,工匠们自发改进了许多工具——带护栏的运料车、防滑的施工靴、甚至简易的滑轮吊装装置。安全生产的理念,就这样悄然生根。
冬衣赶制同样进展顺利。这天叶明去验收,只见府衙后院整齐堆放着上千套棉衣,每套都厚实均匀。乌云正带着女工们给最后一批发往边关的冬衣加缝护膝。
\"大人,\"乌云展示护膝里的特殊填充物,\"这是用'冬筋草'和棉花混制的,特别保暖。\"
叶明试了试手感,轻便柔软,却异常暖和。他当即决定将此法推广到全城,尤其是给老人和孩童。
转眼半月过去,城墙修复工程提前三天完工。新筑的墙段用水泥抹面,平整坚固,箭垛、马道一应俱全。
最巧妙的是铁手先生设计的\"防雷装置\"——墙体内嵌铁网,外挂铁片,据说能有效分散\"震天雷\"的冲击。
竣工这天,叶明在城楼上举行了简单的仪式。
工匠们获颁\"安阳巧匠\"木牌,凭此可在城内享受诸多优惠。那个摔伤的少年也被抬来观礼,他的腿已经能轻微活动,医生说起码能恢复八成。
\"诸位,\"叶明举杯致辞,\"这城墙不仅是一道屏障,更是安阳百姓团结的象征。汉人、白鹿部、流民、工匠...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下了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