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如今再见,却得知他是那闻名天下的汉王,自然骚动起来。
迎着他们的目光,刘继隆继续向着县衙靠近,而随着他愈发向县衙靠近,见到他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骚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当刘继隆来到县衙外的时候,此处的街道上已经被汉军将士列阵隔绝为两块。
高举火把的百姓惊讶于刘继隆便是当今汉王,而刘继隆则是走到了县衙门口摆好的社火面前。“请汉王殿下请神”
当祭祀开始,刘继隆面不改色的走出队伍,来到社火面前。
这时,十二名七八岁的孩童跟随走出,头戴木质彩绘的兽面面具,列阵围绕社火。
几名吏员将一面鼓端到了刘继隆面前摆放好,随后递给刘继隆两支鼓槌。
待刘继隆接过,五十名头戴各类彩绘面具的乐师继而走出,兵卒将乐器尽数拉了出来。
当所有准备好后,刘继隆开始慢慢敲击小鼓,但见鼓声开始作响,十二名孩童便开始动了起来,五十名乐师也纷纷开始奏乐。
他们按照刘继隆的鼓点进行奏乐,而戴着兽面面具的孩童们则是按照十二地支方位跑位,配合鼓点做吞、撕、踏等动作。
“社公社母莫嗔,听我曲歌喧喧;今朝酌酒烧钱,但愿牛羊满圈…”
“呜吼!呜吼!呜”
随着刘继隆开口唱出祭词,整个祭祀也进入了高潮,外围的举着社火点燃火把的壮丁纷纷开始捶胸顿足,口喊“呜吼”。
数百字的祭词唱完,曹茂连忙端着木盘上前,左右还有持着长戈与木盾的兵卒。
木盘上摆有铜制的金黄色四目面具,刘继隆放下鼓槌将面具戴起,随后便从兵卒手中接过了长戈与描绘兽面的木盾。
曹茂接替刘继隆,持鼓槌开始有节奏敲打起来,而刘继隆则是戴上面具后左手持盾,右手持戈,动作夸张的开始舞蹈起来。
“安柞伊始,泽雨其濠;千耦其耘,徂隰徂但”
面具下,刘继隆声音沉着,整个人在社火与四周火把照耀下显得高大且具有神性。_h*o?n`g\t\e·x?s~..c~o~m/
那些举着火把的壮丁见到刘继隆轻轻松松的将长戈舞动,纷纷激动地加大“呜吼”声。
数千人捶胸顿足,高呼呜吼,听得人不知为何,热血沸腾。
随着时间推移,刘继隆手持长戈木盾,足足舞乐了半个多时辰还不见休息,这更是令四周百姓都觉得所谓汉王,乃天命承授者。
社火主祀舞长戈木盾,哪怕是训练有素的,也不过只能舞乐两刻钟。
哪怕是那些上了年纪,足有七八十岁的老者,也没见过有人能超过三刻钟。
如今刘继隆轻轻松松便舞乐半个时辰,且看上去依旧体力充沛的样子,这如何让人不震惊。百姓都认为他是得到了上天的相助,这才能做到毫不疲倦的舞动干戈。
“曹都督,殿下还能舞动多久?”
河阴县令咽了咽口水,忍不住上前对曹茂作揖。
曹茂在不断敲击小鼓,整个人十分自豪:“以殿下之能,便是再舞动半个时辰的干戈也不是问题!”河阴县令及其馀官员纷纷倒吸了口凉气,只觉得自家殿下确实是天眷之人。
自古而今,还没听说过有几个人能持着十几斤沉重干戈,舞动一个时辰的情况。
他们纷纷敬佩后退,看着刘继隆又继续舞动干戈大半个时辰,直到亥时到来,才见到刘继隆缓缓停下了舞动。
“送神!”
略微疲惫的声音从金黄色四目面具下传出,官员们纷纷两人一组抱着纸俑上前,抛入社火之中焚烧。曹茂与乐师们尽皆停下,随后便见刘继隆与那十二名头戴兽面彩绘面具的孩童纷纷转身离去。舞终乃背行,示邪祟已去,百姓不得喧哗,必须诚心送神而去。
刘继隆提着干戈回到县衙正堂,坐下后这才将干戈放下,脱下面具。
此刻他也算是汗流浃背,喉咙宛若火烧般,但他并没感觉到疲惫,而是觉得十分痛快。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播,戎有受振,神之大节也果不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