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了人类物理学的范畴,想要弄清楚其本质,弄明白形成原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半个月后,星流一号完成了所有的变轨机动,目前飞行在距离比邻星b表面2300公里的近圆形轨道上,在这里,已经可以捕捉到少量星球散逸出来的空气,可以大体分析一下比邻星b的大气成份了。同时,早已酝酿许久的小型着陆器投放计划,也可以执行了。
这一天上午,当星流一号刚刚飞跃荒漠上空,即将达到绿色植物带上空的时候,指令员果断下达了投放命令。下一刻,星流一号的腹部储物仓大门打开,两个固定在舱壁上的机械臂开始工作,将一颗变长只有30多厘米的正方体着陆器,投向了比邻星b的方向。着陆器离开探测器母体之后,立马点燃助推引擎,进行飞行姿态和飞行方向的修正,朝着下方的绿色植物带一头扎了下去。
五分钟后,着陆器进入比邻星b的大气层,由于速度过快,着陆器表面和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拖出长长的尾流,就像是陨石闯入大气层,形成的流星。如果是天然流星,如此小的体积,怕是还没有落到星球表面,就被烧毁了。好在这个小型着陆器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在外壳上做了全面的隔热防护,那层黑色外壳,就是新型隔热材料。
收到比邻星b的重力影响,着陆器的下降速度越来越快,拉出的尾流越来越长,整颗着陆器,全部包裹在一片火光之中,包括外壳和内部隐藏的仪器设备,都在经历着严苛考验。十分钟后,着陆器距离星球表面只剩10公里左右,机载电脑经过综合判断,下达了开伞指令。下一刻,三个庞大的降落伞伞花,第一次在比邻星b上绽放,和空气互相作用,产生巨大的拉力,受此影响,着陆器的下降速度立马降了下来,飘飘悠悠的向星球表面降落下去。
这个时候,远在地球的乔瑞达和一众专家教授,全部聚精会神的关注着着陆器的降落情况,深怕出现任何差错。
“谢天谢地,黑障阶段成功度过,降落伞也成功开启,这次最大着陆器降落,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
“先不要忙着庆祝,着陆器附近的风力有些超标了,对降落伞的影响很大,我担心着陆器会被狂风吹跑。就算成功着陆,远离了绿色植物带,探测价值大减。”
“还真是这样,传感器显示,着陆器附近的风速,超过了40米/秒,这都赶上地球上的台风了。如此狂风下,着陆器想要正常落地,太困难了。”
“快想想办法,咱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着陆器被吹走不是。”
“你们说,咱们能不能切掉降落伞,纯粹靠着反推引擎和调姿引擎,控制着陆器降落?”
“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着陆器体积太小,携带的燃料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撑长时间飞行。”
“降落伞不是有三个吗,那就切掉两个,保留一个,这样就可以把狂风对着陆器的影响降到最小。等到着陆器接近星球表面的时候,在启动反推引擎,对着陆点进行修正,应该来得及。”
“这个方案不错,有一定的成功率,赶紧模拟计算一下,如此操作,能不能抵消狂风的影响。”
“乔总,经过超算模拟,此方案可行,需要立马给着陆器发送信号,进行人工干预吗?”
“着陆器目前的情况太危险了,如果不做干预铁定无法在目标位置正常着陆。反正情况也不会更糟了,那就拼一把,马上发送指令吧。”
随着乔瑞达一声令下,一名研究员立马在电脑上输入几条指令,而后点击了发送。下一刻,直播画面中的两个降落伞的伞绳被切断,那两个失去伞绳拉力的降落伞,很快被狂风不知吹到哪里去了。只剩下一朵伞花,拉着着陆器,晃晃悠悠的继续向下降落。切掉两个降落伞之后,组合体受风面积大幅下降,受到狂风的影响果然小了很多,横向飞行速度逐步降低下来。只是少了两个降落伞的拉力,着陆器下落的速度,比预期速度快了不少,能否成功着陆,依旧是个未知数。
又是五分钟过后,传感器显示,着陆器距离星球表面只剩1000米,又到了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节点。仅剩的一个降落伞也被切掉,而后反推引擎启动,将着陆器的下落速度降了下来,同时调整着陆器的空间位置,尽量接近绿色植物带。受到先前狂风的影响,此地距离预期落点非常远,超过了五公里。想要依靠剩余的一点燃料,飞回原定的降落地点,基本不可能,只能依靠地形摄像机,捕捉到的地面影像,在附近寻找一个最佳降落地点。
“如果我没看错,这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