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认为这是上天对李逵修路的不满,是不祥之兆。谣言又开始在县城里传播开来。
李逵听到这些谣言后,十分生气。他对百姓们说:“这只是一个意外,俺修路是为了大家好,哪有什么上天不满。如果真有上天,那上天也会支持俺做这好事。”他亲自带着工匠们重新修整被破坏的道路,并且更加注重施工安全。
经过数月的努力,县城的道路终于焕然一新。宽阔平坦的道路贯穿了整个县城,百姓们走在路上,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商人们的运输也更加便捷,清平的商业进一步繁荣起来。
道路修好后,李逵又把目光投向了县城的水利设施。清平虽然治理了那条容易泛滥的河,但县城里的灌溉水渠却还很不完善。很多农田因为缺水灌溉,产量受到了影响。李逵又开始规划修建灌溉水渠。
他向一些有经验的农夫请教,了解到了修建水渠的最佳路线和方式。这次,他没有再向富户们强行募捐,而是号召百姓们自愿参与。百姓们看到李逵为清平做的一件件实事,纷纷响应。他们自带工具,加入到修建水渠的队伍中来。
在修建水渠的过程中,李逵发现了一个年轻人,他干活特别卖力,而且很有头脑。这个年轻人叫王二,他对李逵提出了一些关于改进水渠设计的建议。李逵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王二也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李逵的赏识,李逵开始让他参与到一些县衙的事务中来。
随着灌溉水渠的建成,清平县的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清平的百姓们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开始有了余粮可以出售。这吸引了更多的商人来到清平收购粮食。
清平的繁荣引起了更远地方的关注。一个名叫刘知府的官员管辖着包括清平在内的几个县。他看到清平在李逵的治理下发展得如此之好,心中既嫉妒又害怕。嫉妒的是李逵的政绩,害怕的是李逵的影响力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刘知府开始在一些政务上刁难清平。他减少了清平应得的一些物资分配,还在税收政策上对清平做了一些不利于发展的调整。李逵得知后,十分气愤。他决定到刘知府的衙门去理论。
李逵带着王二和几个衙役就出发了。到了刘知府的衙门,刘知府傲慢地接见了他。李逵说道:“刘知府,你为何减少清平的物资分配,又调整税收政策?清平如今正在发展,你这样做不是阻碍清平的发展吗?”刘知府冷笑道:“李逵,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你治理清平的方式本就不合规矩,我这么做是为了让清平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