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大概明白了这个意思,他想了下,问道”那几位爱卿准备如何对待东国剩余诸藩呢”;
“立据效忠陛下的4藩,除归还当初全部夺自‘西国’诸藩的地头财富外,尚需没收剩余三成土地、财富、子女和人口,一半作为对‘西国’诸藩的赔偿,一半归陛下所有;
至于不肯投降归顺的8藩,彻底剿灭,去除藩国,全部土地、财富、子女和人口,由‘西国’诸藩和陛下瓜分”楠木代表大家说道。
“这...,难不成又要打仗,朕想都赦免他们,如何”后醍醐天皇显然有些为难,他对国内这种无休止的“县战”已经厌倦了,很想像中原的皇帝一样,天下一家,皆为皇民。
“陛下,您心怀仁义,可比肩上古神武天皇,但当初‘承久之乱’时,幕府可曾宽容‘西国’诸藩,要知道,当初‘西国’诸藩遭受大难,可都是为‘勤王’而来的”其中一个代表“西国”诸藩的“总奉行”回道,并把“勤王”二字加重了语气。
天皇脸色微微变了变,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东国”24藩占据了关东平原的绝大部分,他们的粮食吃不完,而效忠京都天皇的‘西国’诸藩,自从‘承久之乱’后,原先占有的小部分关东良田也被掠夺干净,以致艰难度日;
甚至不得不取消藩国或合并,当年“西国”25藩(比东国还多1藩)如今只剩下18藩了,此时正好多夺一些良田子女人口,也是正常愿望。
“唉”天皇长长的叹了口气,但即便他的侍卫皇军,大都也是“西国”各藩的藩兵集中在大都挑选而来的,他怎么可能不为自己人着想呢,至于“八纮一宇”的理想,只能留待后人了。
须臾,天皇又问大家“爱卿们看,如今是驱逐元寇还是与元寇议和呢”。
“陛下,现今我们兵力不足,要先征讨不愿归顺的‘东国’8藩,还要清理幕府,没收镰仓的财物地头人口,整合各方力量,扩大水军,积累粮食和金银财物,并对全部地头进行统计,看哪些可以用来赏赐有功将士;
所有这些事情,没有两年左右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臣建议,先与元寇和议,若能不战而使元寇撤兵,并交好两国,是为上上策”家臣楠木回复的虽是实话,但实际也是揣摩天皇的心思说的话。
“莫非要向元...蒙古人朝贡”一个“总奉行”问道。
楠木还没回答,天皇点点头道“如今百废待兴,国家不能再经受大战了,若能和议修好,蒙元撤军,朝贡也没有什么,朕和国家不能为了一点虚名让百姓再罹战乱了”。
见天皇都这样了,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只有新田有点不服气的道“就怕元寇携九州战胜之机,不仅不撤兵,反而在和谈中增加条款,要我国割地赔款”。
“岂有此理,如果是这样,诸藩愿听命天皇,尽出藩兵,与皇军一道,尽灭元寇”一个“总奉行”愤愤的说道。
“元寇不可轻敌,虽然九州败军大多是各藩足轻,但据日莲国师说法,蒙元此次入犯不比10年前,带兵之人多有当世豪杰,我军虽然不俱,但如今乃是多事之秋,大军短期难以聚集,还是先作和谈准备吧”天皇考虑了一下,又说道“诸位爱卿可商议和谈条款,朕允准后便可派员知会蒙元”。
伯颜带1万精兵到达平安后,跟忻都商议了当前的态势,镰仓兵变时,忻都曾想趁机出兵,一直打到关东平原,但被伯颜阻止了。
伯颜判断,当时情况,京都和镰仓不可能放着元军不管,自己大打出手,因此,即便是要终结幕府的统治,也很可能采取让其内乱的方式,不会给元军留下多少可趁之机。
后来的事情发展果然如此,但忻都认为还有机会,特别是天皇军队大部北上剿灭“东国”8藩时,但伯颜根据整个形势和目前日皇能动员的最大兵力判断,仅靠忻都的几万人,根本不大可能打到关东,能保住现有地盘就算不错了。
忻都有点不相信这位议政淮王的判断,但伯颜心意已决,他很清楚目前这些兵力,能保住北九州和银矿及银矿周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稍有差池或冲动,就有前功尽弃的可能。
国家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穷兵黩武了,新君只想赶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这是朝廷最高议政亲王会议议决的结果,对外只知道南方各省要减免赋税,北方数省受灾的地方会加大赈灾力度,黄河要开始大规模治理了等等。
朝廷的所有旨意都没有说要大量裁撤军队,尤其没提对日本和安南用兵的事,这种治国方略上的改变,只有几个参与最高决策的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