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数学家找他抱怨:“该死的!这种论文你为什么要找我审?”
也喜欢那学数学家找他抱怨:“该死的!这篇论文你为什么不找我审?”
总之,约翰·亨利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编辑。
好像没什么能让他眼睛一亮的论文,直到突然投稿系统刷新了一篇论文。
约翰·亨利第一眼看到论文标题就被吸引住了!
《黎曼猜想在广义模态公理体系下的几何化映射》。
不得不说当Riemann Hypothesis跟Generalized Modal Axiom System结合的时候,是真的很吸睛。
一个是知名的数学界未解难题,另一个是目前数学界最前沿最火爆的研究方向。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让这篇论文有了爆火的潜质。当然前提是如果论文是真有内容的话。
普林斯顿数学年刊上乔喻那篇论文前天引用量正式破千了。
四个月,破千引用量,在纯数学文章层面这个数字所代表的热度大概就跟某流量明星官宣恋爱,让微博直接停摆的热度其实差不了太多。
都属于现象级的热度。
这次GMAS还能跟黎曼猜想结合起来,那热度约翰·亨利简直不敢想。
尤其是看到论文后面跟着通讯作者:“Qiao Yu*“,更让约翰·亨利眼睛一亮。
GMAS创始人蹦出来了,还第一次给JAMS投稿,竟然被他撞到了。
于是约翰·亨利第一时间点击了“Claim Paper”按钮。
根据内部的分配规则,论文初审时,编辑在轮值期内,且发现与自己负责的学科方向相关,可以优先把论文给“抢”下来。
抢到之后顺便留下了备注:“本文献涉及数论和广义模态体系,恰好符合我相关专长,由我负责初审编辑工作。”
对于一位期刊内部的高级编辑来说,抢到一篇能成为爆款的论文,全程跟踪审稿、编辑跟最终发表过程,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他不但能第一时间了解论文的内容,业内那些大佬对论文的评价,还能直接跟通讯作者,针对这篇论文也就是乔喻本人通过邮件沟通。
这不就是难得的深度学术交流的机会吗?如果能建立起个人友谊就更好了。
毕竟那么多关于广义公理体系的稿件,现在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毫无疑问乔喻就是最合适的审稿人之一。
但整个期刊圈都知道给乔喻发这类审稿请求,基本都是拒绝的。还是模版拒。
“感谢厚爱,但我还小,且还在学习中,暂时不太适合承担审稿人的职责,也很难给出中肯且有效的评价。”
除此之外,这样一篇论文发出去,相当于亲自负责了一篇顶级论文的发表过程,这也属于职业生涯中的亮点。
以后如果他不在JAMS干了,换一家期刊,都能拿这出来说事的。
终于在他一通操作之后,电脑上弹出“This paper is now assigned to John Henry.”提示框。
约翰·亨利感觉很满意。
但还没等他把论文下载了先认真读一边,旁边的电话就响了。
刚接了电话,就听到电话内传来中气十足的声音。
“约翰,你把乔喻的那篇论文给抢了?”
约翰·亨利当然能听出这是他在MIT时的导师,拉里·古斯的声音。
作为曾经这位古斯教授的学生,他更清楚拉里·古斯这些年一直在跟母校的詹姆斯·梅纳德教授一起研究黎曼猜想。
前两年两位教授针对黎曼猜想的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更具体的说就是两人用更精确的方法改进了对零点分布和大值行为的理解。
这是一个理论上至关重要的结果,因为从数论的角度来说,这一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黎曼ζ函数的核心性质、验证黎曼猜想,以及研究更广泛的数论问题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工具。
约翰·亨利还专门回去听过讲座,两位大佬的确引用了新的方法,包括更精确的泰勒展开技术,更高阶导数的估计,以及改进后的解析延拓技术……
但显然这距离完全解决黎曼猜想这个问题还很遥远。不过话又说回来,两人的工作还扩展到了其他的狄利克雷级数。
同时自家导师好像也是编辑委员会中的一员,所以接到这通电话,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