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
快马加鞭赶回京的朱由检、朱术桂二人,还没有来得及向天子禀明一些事,就听到了令他们倍感震惊的消息。_如\文+徃¢ /追\蕞,鑫?璋!劫\
天子要南巡!!
“皇兄三思啊!!”
“陛下不可啊!!”
震惊之余,朱由检、朱术桂强压惊意,抬手就朝朱由校作揖规谏,这个时候南巡可不是好的决断啊。
在战时机制的加持下,以内阁为首的中枢有司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这本就使大明上下暗潮汹涌。
这还不算完呢。
南洋局势持续在变下,西北也不安稳了,关键是国考一事出来,就持续在中枢及地方闹出各种风波。
朱由检、朱术桂他们奉旨代巡之下,就感受到了国考问世后引发的种种变动,特别是一些延续很久的缙绅群体,那对该制的抨击就没有停过,类似动摇科举根本,大明必将动荡不休的言论就没有停过。
即便在此期间,不断有人被抓,被审,可类似这样的态势非但没有消停,相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没办法,这是在毁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根基啊。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国考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官吏的特权能有多少暂且不论,但是缙绅这边,读书人这边,除非真的通过抡才取士得以跻身仕途之中,否则在此之前的任何特权都没有了。
这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没有这些特权,如何体现他们的不一样?
没有这些特权,如何能聚拢起大额财富?
即便今下的大明,跟过去早就有天翻地覆之变,不过啊,有太多的人依旧是不死心的,只要他们肯坚持,那必然会有转机的。
只是这怎么可能呢。
连世袭的宗藩,勋贵,土司等特殊群体,在朱由校的操刀改制下,比之以往都有翻天覆地之变,甚至在今下的大明,已然没了世袭卫所官这一特殊群体,对于别的群体,朱由校又怎会心慈手软呢?
值得一提的,在过去十余载的发展下,围绕西南及两湖地界所存土司土官,已有一批土司土官卸下职官,得到了大明中枢所敕勋爵,这部分群体,极少数是世袭的,其代表为石柱秦马两族,酉阳冉白两族等群体。
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秦良玉、白再香两位巾帼女将,一个得敕世袭侯爵,一个得敕世袭伯爵,甚至朱由校还特意颁布旨意,言明二人爵位承袭,可向御前奏请继承者,这在当时可引起不小的轰动。
给秦良玉、白再香职官,这或许还有人能接受,但是给二人世袭爵位那就不是能接受的事儿了。/第,一*看~书?旺! ~追?蕞\歆/漳+踕`
可不管世人接受与否,事儿就是这样的事儿,这是谁都无法更改的事实!
在朱由校看来,世袭侯爵和伯爵,是秦良玉、白再香她们应该得到的,要不是考虑到勋爵这一块儿,朱由校都想给秦良玉敕赏国公爵了,因为秦良玉值得!!
也正是因为这一举止吧,使得西南及两湖地界的土司土官,有一部分群体是渴望对大明征战的。
之所以会有此变化,除了敕秦良玉、白再香世袭爵位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很久的从土司土官中抽调子弟赴京进虎贲军历练,这些年的征战下,虎贲军固然战死不少,可也有不少得到了晋升,而当见识到大山之外的种种,特别是丰富了阅历之后,对于土司土官这些职官,还真有不少是没有瞧上的。
大明皇帝从不吝啬赏赐,为何一定要守着那个有名无实的虚荣,去过那在外人面前很高贵,但实际上并不是很好的日子呢?
改土归流,被朱由校改了一些,拿出来用到了西南及两湖地界上的土司土官身上了,就今下的成效而言,效果是不错的。
至少到今下,土司土官反叛的极少,而那出现反叛的,都不等中枢做出明确反应,就已经有土司土官上赶着去扑灭了。
这跟虎贲军的遴选制度有关,能进虎贲军的先决条件是土司土官子弟,但紧接着就是要看是否对大明,对社稷有用了,没有用的,那只能向后稍稍了。
一旦形成了对比,很多事就跟着变了。
“这件事,朕考虑了很久。”
不等二人劝谏,朱由校就开口道:“其实此前那次代巡,朕就想过要御驾出巡的,可最后朕忍住了,因为朝中有不少事,是需要理顺清楚的。”
“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