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陋的建筑,其余稍好的宅邸,仆役的宿舍都比于谦家宽敞。
对此,于谦心中雪亮,顿时头疼不已。
“难道陛下是想借这条规矩对某些大臣下手?”
“但这规矩早已屡遭触犯,若陛下以此为由整治文武百官,必然引发众怒,何必如此?还有更好的法子。”
为何非要从此处着手?
且于谦亦认为,这般做法成效未必显著。
古代官僚集团的利益纠葛盘根错节。
虽贵为天子,皇帝并非想动谁便能动谁,想做什么便能做什么。
单独对付某个大臣,或许无碍。毕竟利益集团内部亦有纷争,不少年轻人盼着老大早日被皇帝...如此他们才有机会上位。
但若触动这些群体的利益,则局势截然不同。
届时皇帝面对的不再是单个个体,而是一个团结一致、实力庞大的既得利益团体!
若利用房屋等级制度对付某位大臣或武将,朱祁钰届时面对的绝非一人。
而是无数既得利益者,甚至是大半个大明朝廷!
即便身为皇帝,面对这般对手,结局也只会落败。
绝无第二种可能。
正因深知这一点,于谦才怀疑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在他的眼中,如今这位年轻的帝王应当不至于做出这般不智之举。然而,若非出于此因,仅是一处偌大的宅院,又能牵连出什么?陛下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于谦百思不得其解。
迫不得已,圣上已说得这般明白,他也只能点头应允,将这厚礼收下。
待返回家中,他即刻将此事告知家人。不久后,锦衣卫的马车便停在了门口,亲自前来接于谦。
未曾见到传说中的三百刀斧手,于谦携家人很快抵达那座宅院之外。
远眺而去,朱漆大门、高墙巍峨,气势恢弘。
门外更有不少护卫,分列两旁。
一个个身材魁梧英俊,浑身肌肉结实,披甲执刀,更显威武。
更有许多男仆女婢侍立两侧。
一眼便知,居住于此者,即便身处京城,亦能被人称作大爷。
于谦连忙唤来管家,问询整座府邸究竟有多少人。得知仆从仅二十七人,而护卫却近三十人,这才稍感安心。
五十七人负责守护他、他的家人,以及打理这宅院,每年的花费并不多,顶多数百两雪花银。
这笔钱对于如此庞大的宅院而言已是极少,于谦勉强可以承受。
若是更多,于谦恐怕就要向圣上讨个说法了,我大明如今甚是缺钱。
纵使皇室私库中藏有巨额财富,也不能随意挥霍,必须做好开源节流的打算,否则早晚坐吃山空。
于谦携家人,在管家引导下步入大宅院,花费将近两个时辰才勉强熟悉路径。
他的两位公子与年迈的妻子,这一生从未见过这般壮丽的府邸,既兴奋又忐忑。但他们都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未打扰到于谦,各自压抑着内心,也不四处张扬。每位伟人背后都有同样伟大的家庭,于谦在这点上尤为幸运,不仅妻子勤勉持家,子女们也懂事且有出息。常言道善有善报,或许这就是善有善报吧……
夜色渐浓。
于谦之妻亲赴厨房,准备了一桌丰盛佳肴。于谦则带着两个儿子,伫立府邸正门,静候圣驾到来。朱祁钰并未让他们久候,估摸着饭点将至,便骑马赶至于府。见于谦一家人在寒风中迎他,他立刻笑责一句,随后下马。
“于大人,何须如此?今夜风寒,不必太过拘礼,快请入内。”
“朕今日前来,欲与于大人详谈诸多疑虑。”
年轻的皇帝并未端起架子,而是显得平易近人,这让于谦的家人长舒一口气。他的两个儿子更是睁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位皇帝。随着京师保卫战取得辉煌胜利,以及之前一系列政绩(如强力压制粮价的举措),新皇帝在民间声誉达到了顶峰。于谦名垂青史的时候,正是朱祁钰被百姓交口称赞为贤君之际。
在民间传说中,这位仓促登基的年轻皇帝甚至被描述为三头六臂、天生六眼、非凡异人,据说是因为神明怜悯人间疾苦而降临凡尘。
于谦的家人平日生活朴素,与普通京城百姓无异,邻里关系也十分融洽。除了朝廷上的官员外,认识他们的人大多不知他们是于谦的家属,更不会想到那位著名的“于青天”于谦,平常居住在如此简陋的小院里。直到今日,因皇帝恩赐,于谦实在难以推辞,他们才开始享受奢华生活,搬进豪宅,逐渐远离了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