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 第455章

第455章

第455章

太和殿上,

六部按例奏报完了今日朝事,殿前似阴云笼罩的气氛,仍久久未能散去。00小税王 蕞鑫漳劫埂鑫快

不单单是百官奏报时,言辞谨慎,便是隆祐帝的回应也稍显淡薄了些。

近来还算是风调雨顺,盛夏之中几处旱灾也是屡见不鲜之事,国库再度拨款赈灾便是。

至于边疆防务,北蛮伤了筋骨还在苟延残喘之中,对长城以南构不成什么威胁。

建州女真,在统一各部之后,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休养生息,九边皆算安定。

时局安稳,便给了隆祐帝着手改革的机会,对于贾家的重罚不仅仅是以儆效尤,更可能是一切序章。

在场的百官,皆是能看得明白。

果不其然,在完成了例行的朝会之后,隆祐帝便又宣布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

徐步走下汉白玉雕刻的石阶,隆祐帝走在百官之间,悠悠叹道:“朕夙夜忧思,念新旧改政之疲敝,每每有新法推行,便是京畿三辅,也不达成效。”

“可朕再看沧州通报,被定国公重铸一番的官府,却是颇有作为,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

殿前大员刚要拱手回答,隆祐帝却摆了摆手,道:“尔等不必急于回朕,朕心底已有了盘算。”

“朕伏于案牍,每览章奏,察访吏治,常闻地方牧令,虽膺百里,却在履任之初,困于胥吏之把持,忙于堂前之繁杂,不得不屈尊聘请幕宾,曲意结纳胥吏,方能勉强任事。”

“这岂非是朕委任了官员,而被他人扼住咽喉?政令出城,怎堪推行?”

“此非朕委任之初心,又实乃国朝取士选官之大弊也!”

东方治等老臣,似是早有预料,不禁微微颔首。

而另外一些官员,则是从隆祐帝的话音中听出几分不妙来,脸上的表情不觉变得微妙了许多。

隆祐帝并不急于下定结论,而是在百官面前引经据典起来,调动着众人的情绪,“《尚书》有云:‘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又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然观今之取士,渐成四书文,卖弄技艺。”

“代圣立言,固可明义理、正心术、修德行。然束之于章句,锢之于程式,使天下英才皓首穷经,竟不识稼穑之艰难,不晓工筑之机巧,不明刑名钱谷之实务。+1_8+0~t·x-t~..c_o\m,一旦释褐,授以民社,茫然如盲者行路,聋者听音,岂能不假手于人,受人所制?”

“此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岂非《周礼》考工之遗意尽失乎?”

隆祐帝句句直指要害,似是当堂在与百官做着一场策问,核心的问题也揭露无遗。

便是如今科举考察的内容,无法与学子任职相对应,以至于科举考试浮于形式,而不能真正的选拔出治国能臣。

这是问题的症结,却也是国家的疑难杂症。

堂前儒生脸色皆变,连堂下的起居郎记录的笔,都不觉颤了颤,不知是否该如实记录了。

接下来便是隆祐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什么祖宗之法,什么文脉禁锢,似是都不再存在。

“昔管子治齐,首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司其职。诸葛武侯治蜀,亦曰‘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朱子倡格物致知,穷究万物之理。此皆圣贤经世致用之大道!朕观流于市面《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虽归类杂文,却皆利国济民之实学。何以我朝取士,独尊空疏之文,而轻百工之技,贱稼穑之劳?”

实干之臣,听之只觉眼前一亮,颔首不止。

学阀世族,却是脊背发寒,不肯应声。

而隆祐帝惊才绝艳的表演还远没有结束,“长此以往,官受制于吏,权柄下移,政令堵塞,民生凋敝。胥吏世守其业,盘根错节,竟成‘无官之名,有官之实’之势,实乃国本之蠹!”

语气一顿,百官便自觉躬身,

隆祐帝又道:“此事,由定国公与礼部,翰林院共议,拟个章程与朕。朕不急于成效,愿在下一次春闱,便能见得些许改观。”

堂上众人伏地,岳凌也应声领命。

朝堂上隆祐帝的言行,便很快传为邸报,引起轩然大波……

……

内宫,坤宁宫,

皇后看着面前一脸憔悴的贾元春,心里不由得起了几分怜惜。

尽管贾家有百般不对,皇后多次对贾元春严令责罚,却也并非有意针对她,而是想她能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