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关注南越,即便我们想做什么,也很容易被发现。
还是应该考虑在秦国不太关注的地方……出其不意。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
屈易仍旧决定把目光放到北方,专心在这里谋求机会。
他这段时间认真考察了秦国边境的管理手段,不得不承认其中有许多可取的地方。
沿线设烽燧、关隘,采用符传制度严控人员流动。戍卒集体居住,夜间有宵禁,私自离营极易被察觉。
这都是他行动的阻碍。但好在他不是戍卒。
不被驻营束缚,可仍旧出不了关,不过他已经想好了办法。这年头的商人真的是好身份,只要混进一个根正苗红的商队,以行商为理由,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天下四方。
但在行动之前,应当做好其他准备。
屈易心里有些发愁。匈奴实行部落制,重视血缘纽带,外来者没有战功或特殊技能恐怕难以获得信任。这一点倒是能够轻易克服,他本来就是想要送去抗秦的助力。
问题在于他现在无法直接和匈奴沟通,有严重的语言障碍。
学习蛮夷的语言要提上日程。
此外,以他目前贫瘠的影响力,顶多传递一些简要的边防情报,也难以动摇整体的战略。
最让他忧心的是,他现在觉得匈奴不太行。
秦国周边的游牧民族不止一个。有些人对外人狠,对自己人更狠。
月氏、匈奴、东胡等族之间从来没有停止过摩擦。
哪怕他们的南方已经由分散的列国变成一个巨大的帝国,对他们的安危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也不能完全让他们握手言和,结成联盟。
或者说,与其虚假地、浮于表面地联合,倒不快点把其他对手干掉、吞并,这才叫真正的“联合”。
因而他们不只视秦为敌,更对同属游牧民族的其他部落虎视眈眈。
秦国今年忙着整顿内部事务,没有主动向外出击,修身养性。
不需要面对这个大对手,刚好给月氏、匈奴提供了互殴的空档。
屈易想:
匈奴真是菜。
打不过月氏。
虽然没有到溃败的程度,但匈奴在两者之中处于守位。
众所周知,偏向防守的一方,一般都是综合实力较弱的一方。
就像秦国和楚国。基本都是秦国的攻势迅猛,很少见到楚国主动派大军出击。
现在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月氏不想和秦国打,它干不动,所以不去鸡蛋碰石头,而是鸡蛋撞鸡蛋——打匈奴。
但是匈奴又干不动月氏。
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论战力,秦>月氏>匈奴。
如果让匈奴成为秦的对手,这怎么可能打得过呢?尽管也没指望它能打得过,但起码要多拖一段时间,要变成秦国的拖累。
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应该努力给它强化到什么地步才足够?
屈易在听说关外两部族的交战情况之后,就意识到了这样严峻的现实,扶持的目标太拉垮也不行。
想换一个目标,想联系月氏了。
但是……没有楚人。
屈易烦躁地拿下堵塞鼻孔的布条,鼻血已经停了。
他待在九原,是因为这里迁来了大量的楚人,这些不用费心策反就能反的后备役。
他们被秦国太子遇刺的事件牵连,被剥夺家产,从富裕的生活一落千丈,心中藏着愤懑之情,将来能够成为里应外合的助力。
秦国与月氏接壤的郡县内则没有这种条件,那里住了一堆老秦人,别说成功造反拖后腿,可能刚有点奇怪的苗子冒头就被掐掉了。
边疆内部人士的秦楚之分,这是其一。
其二,匈奴和月氏的领地不同。他们的主要地区都是荒凉的草原,但匈奴南部占据了河套。
匈奴有一块肥美的平原可以耕种。
秦国的作战计划里可能没有包括月氏,秦不会动手,月氏也很难接受蛊惑主动挑衅实力差别巨大的对手。但靠着那块平原,秦的作战计划内一定有匈奴的一席之地。
能种的地就是我们家的地——这只是朴实的农耕民族的愿望而已。
选择一个必定会开战的选项。开战之后,又能够及时获得足够助力的选项。
屈易在内心盘算匈奴需要的东西,情报先不急,匈奴本身就会刺探,且秦国目前——至少在近期——没有开战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