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籍如此有自知之明,反应迅速,还是因为眼睛。正常人的瞳孔就是虹膜中心的黑色小圆孔,是正圆形。但他的眼睛由于瞳孔中部的虹膜上下粘连,使○型的瞳孔变为∞型。
像一个被从中间捏扁的圆。
本质上其实还是一个瞳孔,只是由于先天发育不良,虹膜出现异常,表现出的外形就像是有两个并排横列的小瞳孔。
而羊的眼瞳是一字型。
“不怎么像羊。只有晃眼时觉得像。”
李智现在又不想养羊了,养殖太费劲,他只想当个食客吃羊,道:“你一动起来就不像了。”
项籍本身虹膜的颜色就是深棕,光照不够的话,就像纯粹的黑色眼睛,难以辨认其中的瞳孔。
离得远了也无法发现他的眼睛不对,要走近一点,光线充足,才能意识到小小的眼瞳有些不同寻常。
“……你说我像羊都不说我像人。”项籍的怨气在弥漫。
“因为你就是人,有什么像不像的。”李智发现他居然还在纠结这个问题,但这个话题也不好深入,就直入正题,把自己询问来的内容转述,道,“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调用五万人。”
“五万?东瓯哪有这么多可用的青壮?”项籍反问,“外面移民了?”
他不了解现在的具体情况,但之前东瓯有什么家底他还不清楚吗?
那周围一片都是他跑过的地方、打过的人。
东瓯怎么可能一口气掏出五万青壮。
从东越到南越、瓯骆,全部越地的越人加起来,也不过十余万的总战力。阻碍秦国行动的从来就不是作战人数,而是偏远的地区、潮热的气候、陌生的环境、崎岖的地形。
不夸张的说,如果结算战绩的时候把大自然(蚊虫毒蛇温度湿度山地等)也列上的话,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比越人对秦军造成的伤害要高。
“没有。”李智当然知道东瓯一时掏不出那么多人,他是自己加了数量,“我可以帮你请来这些。”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权衡之后,认为既然老刘已经深入到这种地步,是时候可以开启总决战。
或者说,是要趁此机会一口气把闽越重创。
总体而言东瓯境内的二次收复已经结束,那里虽然多为山地,但是核心腹地有三块小平原,大部分东瓯越人都生活在那里。
在剑指闽越后,东瓯就自然也成为休整的后勤中转站。
它的腹地小平原中出现了部分秦军。
但这还不是秦军的主力。
实际上,本次主将驻守在庐江余干,按照从咸阳传来的战略规划,将总体兵力分为防守与进攻两部分。
负责防守的那一部分再次分军,一军守住镡城岭的要塞,控制瓯骆的越人,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另一军把守九嶷山,把控南越,保证五岭的安全。
其余的军队则负责向东进攻,可以走山外水路进入东越。不算上负责防守的那部分兵力,攻打东越一地的总兵力约有十万,但真正可以在前线交锋的也不过万余。
剩下的大部分兵力都来控制沿途的要害地段,驻扎、保证补给的畅通。
在二次收复东瓯的过程中,这些秦军没派上非常实际的用场,主力是刘邦和好友的里应外合。
在外军队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是成为狐假虎威中的“虎”。刘邦这个“狐”打完后借势忽悠。
攀交情哄骗,加上用背景板的大军恐吓,东瓯人顺利投降。
完成这一阶段性任务,接下来的主要目标当然就是闽越。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休整中筹备着进军。
探明更多的情报,很快就可以开战。
“五万……多了。五千就好。”项籍一出手砍价就是砍掉一个零。
如果说这个“五万”中可能还有用来担任后勤补给的人数,算进来放到战报上好看,实际交战时会缩水。
但他所说的“五千”,就肯定是实打实的交战人数,绝对不包括后勤。
项籍解释道:“东瓯的越人和我更熟悉,我们以前磨合过。”
他说的“磨合”。放在东瓯小部族的角度,那当然就是:
我被项籍打过→被打之后我投降了→投降之后我被收编,跟着项籍去打其他东瓯部落→他们也投降了→他们也被收编,继续去打更多部落。
项籍继续道:“五万的数量,军中就会秦人、越人混杂,指挥起来对我来说有些麻烦,还要考虑他们之间生疏的配合。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