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了一眼,看到有一些箭筒。
秦国的箭基本都是统一制式,约为三尺左右,多数箭矢在长短上差不多,可以捆扎成标准尺寸的矢箙箭筒。长度一致的箭杆适配主流弩机的导槽尺寸,与弩臂上的箭道匹配,确保装填的顺畅。
箭镞的直径、外型也基本统一,与箭杆前端的孔洞相合,能够实现“万镞一器”的模块化装配。
尽管规定了统一长度的制式箭杆,但秦国会通过调整箭镞的重量,箭杆的粗细以及箭羽的配置,来适配不同拉力弓弩的性能需求。
这样的主体标准化与细节差异化,既能保证大规模生产与后勤运输的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各种弩机的战术潜力。
仅有少数的特种箭会突破标准的长度尺寸,但它们都是战术的辅助工具,不是常规配置。
胡亥所取的箭矢,当然在普通规制之内。
赵昌看着捆得牢牢的矢箙,沉默。一捆如果没拆开一般是一百支箭。胡亥这里有三捆完好的矢箙,还有一个拆开的。
他从库中拿了四百支箭。
他、蒙蔚、白、韩信,一人一大筒。
“你是来进货的吗?”赵昌不禁询问。
单是开弓一百次都够累的了,何况还要射中猎物,这明显就是在仓库“占小便宜”。
胡亥听了,感觉不好意思。
他总不能当着小伙伴的面解释自己原本的想法,只好假装自己就是大手大脚,哈哈干笑:“我只是想多带一些嘛,一人一个,刚刚好啊。”
胡亥试图蒙混过关。
赵昌不和他细究要取出这么多箭的原因,说:“确实多,我用不完。”
他自己这里也有箭矢留存。
弹药量过于充足,现在的问题又不在箭身上了,而是能够射出箭矢的弓弩不够多。
“这里有多少弓弩?”
他们一共约有五十卫卒。胡亥身边的弓箭手多一些,有八人携弓。这些小孩子肯定无法自己完成狩猎,如果需要的话就要由卫卒来代替、给予帮助。
赵昌这边的护卫带的则主要是弩,用来执行“危急情况下完成强力射杀”的安保任务。
“我!我这还有四张弓。”胡亥这几个小孩手里的轻弓拉力小,实在缺少道具的时候可以勉强用一下。
韩信从一匹马的后面解下捆绑的小弩,也递了过去,想帮上一点忙。
赵昌见到小孩捧来的弩机,有一瞬间感到疑惑。
这个东西非常眼熟,外形设计眼熟到既视感极强。
根本就是从前织妫送他的小弩的复制进化版。
“我母亲为什么会给你这个?”赵昌都不用问“这是你们家里做的?”,或是“你委托谁做的?”,更不用问“这到底是谁给你的?”。
直接确定弩机不是源于这孩子家中,并点名赠送者的身份。
不是……你谁?
没道理啊,我妈认识的小孩,关系好到送小弩,我居然不认识?
赵昌在脑海回忆这张脸,一张张面孔闪过,筛了又筛。
韩信思索,他们两人第一次正式当面对话,他回答道:“因为您向她夸奖了我。”
他觉得自己不是靠着才华获得的这一件东西。他当时根本没有展露才华,织妫所说的也与他本身无关。
赵昌顿住。
我夸过的孩子,我没见过。
赵昌可以确信,自己肯定没见过这张脸,他相信自己的记忆。
把脑中咸阳的选项全部删除,另设条件:素未谋面的外地小孩、向母亲提到过、孩子会在附近的时间点来到咸阳。
“韩信?”赵昌得出结论,求证问。
小韩点点头:“是的。”
赵昌有一肚子吐槽想说。
你到咸阳来,这才多长时间,怎么就和胡亥蒙蔚混到一起去的?还混熟了?这就是小孩子的交际网吗?
赵昌把小弩机放回韩信手中,道:“它的优点是重量轻且隐蔽。”
除此以外,都是缺点。
只有第一箭可以用出出其不意的效果,之后上弦的速度慢,在近身防卫上的效果不如短刃。
“用起来有些麻烦,在这里不能派上很大用场,而且,还没有备用的箭矢吧。”
这弩不能装填制式箭。靠着它自带的箭矢也只有一箭而已。
韩信被提到这一点,也意识到问题,恍然点头。他刚才脑子里全是帮忙帮忙帮忙,一时忘记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