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赵昌看在眼中。
虽然看透别人的内心似乎显得离奇,可他已经习惯如此。
从晃动的睫毛、状似蹙动又松开的眉间、微颤的眼瞳……乃至稍有急促的呼吸、轻挪的食指,很多很多,都能成为佐证。
他不是在刻意观察,而是化作了本能。只要他需要,就无时无刻不在接纳外界的信息。在大脑的理性开始分析之前,从“直觉”就能得出答案。
一眼看过去,就觉得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想要图谋不轨。看似没有依据,但冷静下来仔细思索,总能找到自己眼中的证据。
这种证据甚至难以用理论来套用,真的就像直觉一般。
而一个人对这一件小事的反应,又能成为逆推其本性的原材料。
只要多来几件小事,通过一次对话,在对话中涉及几个不同话题,就足以将一个人的大致性格摸清楚。
这是从小养成的察言观色能力,在纷杂的信息中抽取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捕捉对方的意图与需求。所以,大部分时候,和人相处对他来说是很没有激情的事情。
将对方内心的喜怒哀乐尽收眼底,看着人说些谎话,看着他们以为能骗过自己。太过敏锐也不是什么好事,偶尔他会屏蔽掉这些不好的感知,给自己一点喘息。
然后将目光投到闪亮的人身上,感受其中的美好。
望姬在他眼中是坦率的,也是克制的。在向他全面托付信任的同时,又在小心地防备着什么。
很奇怪,但也很有趣。平时不做隐瞒,这就很好。在其他问题上小心翼翼则无伤大雅。
但这让他想要试着把克制打破,忍不住想要看什么时候才能让她绷不住,在平时露出一点更放肆的样子来。
就像从前在老爹的底线上疯狂蹦迪,最后硬是把底线蹦开了,整个人跑了进去。
“对草原的贸易采用半两,确实应该这样做,但铸币有可能会跟不上。收取各国的货币重铸,还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更替……”赵昌适可而止,谈起正题。
望姬也镇静许多,点点头,说:“之后的事情可以之后再和公卿议论。”
她脑中浮现刚才没有说完的后续,道:“即便不能使用半两,也要让他们使用秦的文字和标准……”
“是这个道理。”赵昌想到现在和以后的各种情景,道出最大的困境,“最难的……主要是没钱。”
“钱”包括了粮食、工具、武器等等代表资产的物品。
望姬想了想,问:“商户和一些氏族不是在投资建造道路吗?”
建路是耗粮大头。有外人来分担压力,放出去一个道路命名权,这对自己来说是赚的。
“道路……是这样不错,他们家中存起来的金钱粮草真的很多。”赵昌拿到基建投资后心都在痒。
这么有钱。真让人想要抄家,但那太杀鸡取卵,还出尔反尔,败坏风气。只能心里觊觎,把富“鸡”放走了。
“但是建路很费力啊。”赵昌确实想过水泥的广泛使用,可是技术条件还是不足,一时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造路总不能因此停下,该打地基就打地基,按照从前的标准来。
工匠会根据土质进行筛选,通常选用黏性较高的黏土,混合进适量的沙子和碎石。黏土提供黏结性,沙石则减少干缩裂缝,来增强抗压强度和抗水侵蚀能力。
在需要的时候再掺入石灰,提高土壤的硬化效果。
他们会先挖掘地基到坚硬的土层,清除松散部分,铺设较粗的砂石作为基底,防止地下水渗透导致软化。
将混合好的土料逐层铺设,每层厚度约10–15厘米,夯打至半干状态,确保层间紧密结合。
道路一般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弧形,便于雨水快速排向两侧沟渠,减少积水对路基的侵蚀。
两侧则设有宽约1米的排水沟堑,部分路段还铺设陶管或木槽引导水流,确保路基干燥。
初级水泥暂时就用在这里。毕竟它的优势在需要接触水时更加明显,还可以替代部分夯土或石材接缝处的黏土,提升城墙与宫殿的防水性。
其他的部分产出,基本都拿去加固渠道、堤坝,尤其在潮湿环境中,它优于正常夯土。
另有一些基础存货,留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修筑关隘、烽火台,增强防御工事的耐久。
“那,最近不是在抓捕楚人吗?”望姬疑惑钱财的去处。她觉得楚贵族应该会很有钱,特别是当术士的,炼丹用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