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野中前行,也可能正在进攻越人。这信是我离开之前,委托大末县的军侯转交。”
等一下,越人?你在外面干了什么?
赵昌确实让李智关注过东越的情况,但是没让他打仗。
“我们并不是好战的人,但是情况已经不能避免了。逃不掉的战斗,那就正面面对。在大末县的附近,我的同伴结识了一位越君,但这位越君的家园却遭到其他越君的入侵。为了反抗,我们决定率先行动,掌握先机,一路打过去。”
赵昌:。
反抗就要先一路打过去……不,这已经不是正常反抗的程度了吧……这根本不是反抗吧!
“您不用担忧我们的安全,我身边的同伴们都是可靠的……”
你叫我怎么不担心啊!你们战士从哪来?粮草从哪来!武器呢?防具呢?吃喝穿用怎么办,环境又恶劣,医疗条件也不能保证……
接下来,李智为了让老大放宽心,开始介绍他的同伴以及后续计划。
赵昌的阅读速度很快,等到视线扫完了半页,脑中的分析系统才给出处理结果。他看着介绍,停滞了目光。
他放下信,缓缓抬头,凝视虚空,表情满是不解。
等一下,你这说的是谁??
是谁??他叫什么?籍?
赵昌隐约知道李智身边带着个项家的小孩,但是李智从没用心说过。
他只是偶尔会在提及陈菱的时候惭愧地顺一嘴。因为阿菱才是他正儿八经的弟子,但是他现在没办法教那个学生,身边反而带着另一个孩子。
“李智身边面目模糊的npc小孩”——这就是某人在赵昌脑海中的全部印象。
李智大概是抱着那种——我写给公子的信只讲我自己就好了为什么要写项籍这个多余的小子——的想法,他很少在信中耗费笔墨描写身边人。
他当初在寿春的传信要么是正式的大事,会被他提到的都是执行环节的关键人物,这些事当然不会有项籍的深入参与。
唯一一次需要项籍发挥作用的地方,是离开寿春出城。但那时由于是最后关头,需要转交的事极多,李智的重点集中在那些留下来完成对接任务的人身上,对自己这一行人只用了寥寥几句说“我会带着他们去鲁地”。
正事上没有介绍,杂事上也不会有,有关李智自己各种感受的絮叨废话,写都写不完,哪里还有留给项籍的字数。
但是现在,出于必要的原因,李智正式向直属上司汇报自己认可的队友,以及他们的履历、特长……
然后把直属上司看懵了。
这籍谁?
赵昌再次扫过李智简写的人物介绍:项燕的孙子,年纪小小饭量不少,现在一打十不成问题,志向是干翻楚国的垃圾们……
项羽啊?
那这个邦又是谁?往鲁地逃时从沛县带了几个朋友入伙,性格豪爽,忽悠大师,治人有一手……刘邦??
赵昌:不是哥们……
李智你在养成谁啊???
赵昌恍恍惚惚地放下信。
这个世界终究还是疯成了我想象不到的样子。
平心而论,赵昌没有集邮的想法,他如果想集邮就不会杀张良。
以他对秦末历史的浅薄了解,能让他说得出姓名的人根本没有几个,张良完全能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在他看来,褪去历史的光环,大家都是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偏爱的、讨厌的人或事,都有长处,有弱点。不应该小看,但也不应该太高看。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秦国不缺少人,更不缺聪明人。只要想找,总归能找到可用的人,他们或许不曾留下多少可以传扬千年的故事,却实实在在撑起了整个国家。
同样,对于赵昌来说,在这时候集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找不到那个历史中的完全体,就算拿到,也需要再上手培养。
人造就了经历,同时也会被经历塑造。有这时间去搜寻强求几个白板,还不如在身边挑选可用的。
他眼中人人都有可培养的地方,只是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罢了。很多人欠缺的也不是才能,而是成长的机会。
耐性好的、思维敏捷的、对情绪敏感的、听从命令的、动手能力强的、会说话的……从被淹没的芸芸众生中养出一个个不同的耀眼的人,更能让他获得成就感。
赵昌现在只是觉得,无论再怎么不在乎集邮,刘邦项羽这两个人凑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