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影响。要尽力让他们脱离豪族的影响,为秦国做事。
但这么做,毫无疑问会触碰到地头蛇的底线,显然,对于这类命令,他们不是反抗,就是会阳奉阴违。
赵昌所询问的意为,上一次在燕地进行考核,他把名额压在县吏下,没有向上放开。但是第二次展开行动,想做出成果,就要挑选目标,最后一步一步扶持起一个标杆式人物。标杆,不能是小吏。
楚国的阶级之分是最浓厚的,可想而知,会遇到的阻碍也是最激烈的。
不想造成最恶的结局,要么就像对燕那样轰轰烈烈地一刀切,在他们反抗之前大杀特杀;要么就只能慢慢来,在妥协中缓步前进。
同时还要顾虑国内其他地区会不会对此有多少想法,秦人的意见是什么,三晋又在想什么……
“先从三署选出足够的县官,让他们到楚地推行秦语的教学吧。”秦王最终说。
不论如何,这是常规操作,不会出大事。
派遣到外地的秦国官吏,不说治理水平怎么样,起码教学水平是在线的。每到任职地点,就要教秦律、教秦字,公务之余兼职老师,忙得很。
至于其他的事情,秦王还想回咸阳多讨论一番,再确定国家的整体行动方案。
赵昌没有异议:“我会多准备些教材。”
有充足的时间也挺好,可以继续搓仓储,愉快地囤囤囤。
“……不急。”秦王很想痛快地给出答复,但他不能,“即便将来会很艰难,但当他们使用秦国的文字,遵从秦国的律法,习惯秦国的风俗……心中不愿承认自己是秦人,所作所为却都是秦人的模样了。”
他是想安慰儿子,也是在透露自己的倾向,在楚国,他想慢慢来,同时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哪怕得不到成果,仍然有托底的硬啃方案。
赵昌突然沉默了。他根本不急,也并没有被安慰到。此刻只是有点无语。
“您还,挺牛的。”赵昌艰难地夸了一句。
“牛?”
“就是很厉害。牛可以耕那么多地,比人厉害。您也是这样,超凡脱俗。”
秦王不觉得被这样夸会很炫酷。牛那么温顺,哪里像我了?
他瞥去一眼,道:“换一个。”
起码也得是虎啊狼啊之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