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住、困住啊。我哪里还需要什么十圈五圈三圈呢?养伤的人是不是在消耗智慧痊愈啊?”
如此不加掩饰的笑声,让秦王突然感受到了康复的必要性。起码如果他现在身体健康,就可以活动手脚了。
而不是只能憋屈地躺着。
记账:今天儿子有一顿打没挨,待补。
“嗤嗤,咳咳,咳。”赵昌感觉马上要把老爹惹毛,努力地止住笑,叮嘱,“我这两天就不回来了,您一定要好好养伤。”
“出去。”秦王不想看见这个臭小子。
“好的。”他顺从地离去,改为出去叮嘱其余服侍的人员。
固陵这个地方,在阳夏隔壁。很适合旁观现状。
赵昌认为,这次去,只要能确定衣服是出自荇的外祖母之手,就能抓到人。如果抓不到,那就基本没有必要在本地继续搜查了。
行刺之人为了安全,在重要环节会尽量减少与无关人员的接触。
接触的人越多,暴露的风险越大。
刺客需要与外人接触的地方,除去寻找当地的住所,就是一套衣服。
剩下的吃食、武器……都能够自备,其实连农人的衣服也可以自备……
赵昌更倾向于:行刺的具体方案,是在那些人看到老爹的做法后,才最终制定。
因此他们没有提前准备可用的衣物。
在这种前提下,与“住所”“衣服”两条信息相关的外人,很有可能会指向同一对象。
也就是说,顺着衣服,就能找到刺客借居的住处,也就能直接找到刺客的同伙。
只要那些同伙还被堵在固陵没有离开。
发现周围戒严就临时迁居是不可能的。有胆量停留在案发现场附近的人,不会因为意料之中的戒严手忙脚乱。稳居不动才是可靠的选项。
但他们很难预料到这次的戒严与常理不同。在意识到不同之后,就已经彻底失去了逃离的先机。
各地道路严防死守,野生小路也处处是守兵,还有过于饱和的排查力量在逐个清扫线索。
稍有异常动作,就会显眼得如同夜间的灯火。
这种时候,最稳妥的选项反而变成了待在原地不动。
‘只是去看一看而已。’这是谎言。赵昌就是冲着杀人去的。
希望那群同伙就在固陵。
在前进的马车上,他再次在心底推敲对方的想法。
抓住常理的疏忽行刺,确实更可能借助常理的疏忽逃脱。
行刺之后,阳夏就会第一时间被封锁。
如果阳夏找不到同伙,那么就会被认为他们已经逃之夭夭。于是,正常人的搜索方向自然会向远方扩大。
而不是向着灯下黑的固陵。
等到在固陵避过风头,抓捕工作已经不了了之,再外出就安全了。
赵昌睁开眼。
他们会在那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