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这一次前来,半是出于个人心意,半是出于王伦的要求。
似赵佶这么个身份敏感的人物,王伦也不好表现出任何态度,因为他的任何一点儿情绪都会被有心的官员们仔细琢磨,所以干脆对赵佶父子不冷不热,就这么着吧。
在占据京东两路后,王伦就曾经鼓励民间画师多用颜料,倡导水彩画,但新汉建立以来,水彩画的技巧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突破。
因为华夏的书画颜料多为矿物,制作费时、成本高昂,故而民间更多地仍旧是以水墨画为主的,毕竟毛笔、墨水比矿物颜料容易获取太多了。
但赵佶是个例外,他非常喜欢从唐朝以来形成的颜料画,尤其推崇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唐朝宗室、著名画家李思训,可以说王希孟在他的指导下,以青绿绘制《千里江山图》,就是受李思训的影响。
而赵佶本人的禽鸟图堪称一绝,且已经广泛使用各种颜料,毕竟他曾经是皇帝,对天下那还不是予取予求?
皇帝本人喜爱,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的画师们,便开始尝试水彩作画,赵佶与李唐等画家们交流之后,也来了兴趣,他觉得在艺术审美上,王伦与自已本可以有更多共同语言可以交流的。
所以他对王伦提出、翰林院画学学士们整理出来的那一套理论非常感兴趣,专门向李唐找了一本小册子认真研读,并尝试着以水彩画了不少练习的作品。
其中有一幅画,王伦看了之后感叹了许久,因为赵佶居然用水彩将“丁达尔效应”给表现了出来!
你说赵佶这么有艺术天赋的一个人,怎么就偏偏选择了最不合适的皇帝这个职业呢?
所以王伦将李唐请来,大致解释了光的散射原理,听得李唐头昏脑涨,却丝毫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这是现任皇帝陛下要他给前任皇帝带话呢!
而王伦之所以推崇水彩画,绝不是不务正业,相反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服务于最根本的目的,那就是朝廷对矿物勘探的迫切需要。
王伦打算将新汉建立成为一个技术领先、拥有初级加工业、并依托强大的人力与技术优势对外进行商品倾销、从而掠夺周边国家资源和经济的新型王朝。
朝廷如今已经对高丽和西夏建立了技术上的优势,高丽权贵、商人们疯狂地与倭国联络,拼命地将高丽与倭国境内开采的铜、铁成船地运到蓬莱府、宁波府等地售卖。
于是洪武通宝就成为了高丽与西夏境内的硬通货,至于在南海地区,李俊跨海攻打三佛齐,洪武通宝几乎已经全面取代了当地的官方货币。
前宋也非常重视矿业,在天下诸路、州等设监,但王伦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可以以官府的力量组建、培训探矿队,但同样也需要民间力量的加入。
如果他这个皇帝就喜爱水彩画,那么就可以引导民间画师们对矿物颜料的极大需求,民间也就有动力,在利益的驱动下寻找、勘探矿物源,而来自人民的力量显然是要超过官府的力量的。
事实上王伦的审美与赵佶相比并不高级,他更追求的是技术带来的规范化的美感,但是在这个时代,皇室的审美影响力是夸张的,甚至对某些行业的技术革新是起到了推动性作用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满清的康熙、雍正,都有着文人审美,到了乾隆时期,就变成后人口中戏言一般的“农家乐”审美,比如瓷器方面,就有著名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简直是华夏制瓷工艺的巅峰,完完全全的炫耀技巧之作。
王伦也需要通过自已对科技的审美,来推动诸多行业的技术不断进步,而这种技术上不固步自封的不断超越,才是中原王朝将来始终站立在这个星球顶端的最大助力。
所以王伦就要引导国内市场的巨大生产和消费能力,那么从国外就会有商人将更多的矿物运售而来,这样朝廷就可以知道,国外哪些地方有哪些矿产,也可以就此完成非常重要的情报收集。
而等到中原王朝不断壮大之后,汉军将会闻着矿产的味道杀奔而去,将周边的矿产资源全部抢占在手中,一如曾经的霉军对石油的渴望。
王伦十分期待着不久的某一天,他指点着地图,然后大声叫喊:“额滴,额滴,斗肆额滴!”
在李唐与赵佶讨论着颜料、光的散射等绘画技巧时,王伦又召集了朝廷重臣,商议接下来几年的国事计划。
汉军北伐灭金,极大地鼓舞了民间的士气,也狠狠地震慑了相当一批对朝廷心怀不满的人,但这数年之间,朝廷北伐靡费甚巨,是时候停歇下征伐的脚步,将东北、漠南安抚并彻底稳定下来了。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