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在山东中原吃的人不多,卖的商家也不多,但是济南城、济宁、德州、临清等要津大城,还是有不少人爱吃大米。
我们白云湖的稻米,得天独厚,卖得很好。
每年秋收还没到,济南、德州等地的粮商就在场部门口等着。
我们白云湖农场有两万四千五百亩上好水田。
此前种的是江苏农科所培育的苏北四号稻种。只是该稻种在徐州、淮安一带亩产五百斤左右,到了我们白云湖农场,只有四百五十斤左右。
万历七年,我们引入了北京农科总院研制的渤海六号稻种,亩产一举突破五百二十斤。万历八年更是达到了五百九十斤,但是这两年一直稳定在五百五十斤左右。”
于大富有条不紊地汇报着,“我们农场去年稻米产量在十三万二千石,按新制算是六千六百吨。
上缴公粮六百六十吨,其余留存百姓家里,平均每户三点五四吨,我们哪可能吃得了这么多稻米。”
朱翊钧笑着答:“没错,你们吃的是小麦。”
“是的皇上,我们白云湖农场还有两万三千七百亩半旱地,种植北京农科总院的穗花四号小麦种,亩产可达一百七十斤,去年收小麦两千零一十吨。
上缴公粮一百五十二吨,其余留存百姓家,平均每家一点一吨小麦。
我们农场每家每户,少则五人,多则七人。就算七口人,平均一年有三百斤麦子吃,有老有小,完全足够吃了。”
于大富早就被交代过,皇上最喜欢用数字说话,他早早做好了准备,把相关数据连夜背了一遍。
刚才田头路口,朱翊钧的那番话,各种数据张口就来,把于大富吓了一跳,趁着吃饭的时候,躲到角落又背了一遍。
徐贞明、王宗载和陈大科却被于大富报出的数字吓了一大跳。
王宗载和陈大科面面相觑,济南一带的百姓,尤其是附近县的农民,都说白云湖农场的人,过得都是神仙日子。
今天听了这个数字,换做神仙都不做啊!
徐贞明双眼噙着泪光,捋着胡须,强按着心里的激动。
天子圣明,行此良法,百姓大幸啊!
朱翊钧哈哈一笑,接着问于大富:“那你们怎么处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