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走动,拍照完了又扫描,扫描完了又做ct,把能做的前期研究都过了一遍。
最后,抱着厚厚一叠资料走出研究室,去向老教授们请教:
“老师您看,这个头盔,我总觉得形状不太像中原的式样,有点吐蕃那边的味道……是我感觉错误,还是这头盔其实是吐蕃人用的?”
“啊,哦。”白教授一张一张翻动着沈乐拿过来的资料,眼神专注。好半天,他起身走到书柜面前,抱下来两大本书册:
“那时候的头盔,形制本来就有些奔放。你看,这是唐墓当中出土的虎头盔武士俑,虎头面目狰狞,头伸两角,宽鼻大口,两眼圆睁……”
他非常熟练地连续翻过几张,一张一张夹上书签,方便沈乐带回去看:
“当然,武士俑的头盔,和现实当中的头盔形制不一定相同,只能做一个参照。
而且,这些武士俑,主要出现在初唐和盛唐时期,可能和你这件头盔的时期也不一样……”
沈乐仔细看着图册,默默点头。有一说一,这些泥俑、陶俑的头盔,和丝路诸国,以及吐蕃地区的头盔样式比起来,说不好哪个更奔放:
也许毕竟是塑像,而且是放在墓里,不用考虑制作工艺、造价、防护力等等问题,只要越吓人越好,工匠们可以放飞自我?
他有点儿怀疑地看着手下的图册,默默怀疑,这些泥俑的记录到底靠谱不靠谱。白教授似乎看出了他的想法,很熟练地又翻开一本书:
“不过,壁画和武士俑,确实和现实有所对应的。你看这本杨泓先生《中国古代的甲胄》,唐代甲胄类型表展示的甲胄标本……”
他一页一页翻过,五种不同的头盔形态,一一呈现。
前两型的头盔虽然两侧有护耳,但那护耳是垂直向下的,从第三型开始,出现了两侧向上翻卷的护耳;
第四型表现尤为突出,而第五型以敦煌莫高窟第 194窟中的神王塑像为典型标本,展现了中唐以后头盔的典型样制:
“从初唐,到中唐,到接近五代,可以看到明显的发展变化。你拿来的这个头盔……”
沈乐对照着手里的照片,不停点头。单独一张照片看不出来什么,摆到书本上一看,就能看出对应的形态来:
“确实能看出护耳向上翻卷……但是……”
“但是,护耳能做成这个样子,背后是冶炼工艺的极大进步——钢铁不够柔韧,就没法向上翻卷。”老教授微笑:
“当时的吐蕃,冶铁技术还不如我们。所以你说这头盔是吐蕃人用的,不能排除——毕竟战场上捡装备也很正常——但是,概率不大。”
沈乐终于松了口气。虽然这个头盔是沙暴留给他的,能感受到唐军的所思所想,但是,万一呢?
万一折腾到最后,发现是吐蕃人的,那不膈应吗?
他抱了这一大堆资料回去,埋头猛看。一口气看了一个通宵,再拿起笔绘画头盔式样,笔下出来的图案已经完全不同:
整个头盔,由被打砸成一坨的金属板,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完整形状。
金属板的眉心部位微微向下,呈现一个柔和的波浪形弧度,恰好护住前额;两侧护耳部分向外翻卷;
至于盔顶上,一道长长的棱线向上凸起,顶部呈现断裂状态,像是应该有什么饰物,在战场上、或者在漫长的岁月当中被砸断。
暂时无法考证,沈乐就在这里画了高高的一条,打了一个问号:
等到把头盔复原了,或者把整套甲胄都复原了,看清楚了这个头盔的式样,再把装饰品添加上去吧!
ct扫描完毕的头盔,再一次被放到x光衍射仪,和光谱仪下面,一轮一轮,细细扫描。这一次,沈乐扫描出了更多的东西:
“上面能看到银原子,应该有银片装饰——不,还有汞元素残存于同一位置,应该是鎏银,用鎏银的方式加工过。”
“被打碎的断口部分,光谱有些不一样,回头可以取一点样,喷一下鲁米诺试剂——我怀疑上面有人血,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dna鉴定。
还有,头盔表面,理论上应该也有血,也可以喷一下。啧,破损锈蚀的头盔,要怎么喷试剂,才能不伤害头盔本身?”
“这头盔边缘,和头盔里面,应该有软质的衬垫?可能还有绳索之类的,方便固定?”
“很正常啊,没有这些东西,头盔该怎么戴——现代钢盔都有里衬呢。”白教授理所当然地指导他:
“你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