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重生朱厚照,缔造巅峰大明 > 第二百五十五章 举人当官,没啥前途啊

第二百五十五章 举人当官,没啥前途啊

中式的,兴高采烈,激动不已。

而还没找到自己名字的,则一个个陷入紧张与忐忑之中,眼珠子不断扫过黄榜的名字。就在一些人看到黄榜尽头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黯然神伤时,目光被黄榜最后的一串文字所吸引。

“未中式者,有意为军士训导者,可于四月六日至礼部报名,充任军士文学教习,领正八品官俸。”

一个举人喊道:“这是什么意思?”

一旁举人也是满脸茫然:“似乎是让落榜之人去教军士读书。”

“军士读书?那一群老粗读书有什么用,还能杀敌不成?”

不少人跟着笑了起来。

没错,军士就是老粗,舞刀弄枪,训练出一身力量与杀人技才是最大战力,读书是什么鬼,对他们根本没半点用。教他们读书,还不如回家复习,三年之后再战……

这是不少举人的认识。

四十余岁的戴吉又看了一遍黄榜,眼神中止不住悲伤。

这一次自己发挥得不错,那八股文做得也好,为何就没中式?没道理啊。可今年判卷规则改了,这六百人是按分值选择出来的,这个时候说什么也没用了。

管楫凄然一笑,对戴吉道:“看来你我都没中式,算得上同为沦落人了。”

戴吉纵有万千不甘,也不可能质疑这份榜单,只好苦涩地摇头:“管兄,这样一来,我们只能三年后再会了。”

“戴兄,就没其他想法?”

管楫下巴扬了扬,目光盯着黄榜最后的一列字。

戴吉看了过去,呵了声:“教军士读书,我们成什么了?我们是举人,不是私塾先生!若去的话,不知会惹多少非议,落人笑话。”

管楫心头一紧。

戴吉的话没错,去的话会让人笑话。

在民间教书,多少还有些名望,受人爱戴、敬重,可若是去军营教书,那哪里有什么名望可言,万一惹这群老粗不高兴,说不定还会被人给绑起来,惹急了抽刀子干架,这还怎么弄……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让举人不敢或不愿迈出这一步的是,举人是有资格当官的,你说我不继续考了,完全可以去吏部挂名,等朝廷有了合适的空缺,一时之间找不到人安排时,就会找这些候补官员的举人去赴任,比如去当个教喻,运气好说不准还能当个知县。但是,等多少年不一定,万一轮到你时你已经走不动路,喘不上气了,那也不能说倒霉……

可现实中许多举人并不会也不愿意去吏部挂名,候补官员,这与等多少年没太大关系,而是与官场潜规则有关系……

大明官场是有潜规则的,这个潜规则就是“文凭”问题。

你一个举人文凭的官员,只适合去最偏远的,最穷困的,最没油水的地方干活去,一旦有了麻烦,那是最适合背锅的。

举人嘛,能有什么背景,连个后台都没有,你不背锅谁背锅……

若你是个进士文凭,那大家就是一伙的了,不管是老三届还是新三届,毕竟是一个贡院里杀出来的,大家都有共同语言,可以聊聊殿试里的那点事,日后出了问题,大家看在身份差不多的份上,会出手帮你一把,保你一下,彼此都是前程似锦,相互帮忙就是了。

正因为举人不被整个官场所接受,属于被鄙视的一部分人,所以,许多举人宁愿考到胡子发白,也不愿意去候补官员,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举人当官,没啥前途啊……

整个大明朝,从朱厚照这里向上数,抛开老朱时期停罢科举举荐上来的官员,再抛开朱老四造反时期弄过来的编制外人员,然后挨个点名,有几个举人出身的官员能站在朝堂之上说话的?

不是说没有,而是寥寥。

冒出来几个,也是异类中的异类,比如景泰元年的举人贾俊,这家伙没中式之后就去了国子监读书,后来“试职”监察御史,之后一路攀爬,二十余年之后,在弘治年间竟成了工部尚书,这也是明代举人拜尚书的第一人。

这种例子极少,属于特殊情况。

加上官场还有“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潜规则,更是没人提一嘴“非举人”如何的话。

显然,这个时候若是去礼部报名,就等同于自己断绝了未来的官途,兴许日后几十年都只能在底层摸爬滚打,别想有什么晋升的好机会了。

只是,正八品的官俸啊!

管楫有些心动,现下正八品的月俸可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