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
宦官张永匆匆进入文华殿,随后不久,李东阳、杨廷和、张懋、徐光祚、王廷相等人便被传召至文华殿。
刘胜班师,率邓申、蔡清若干人入殿行礼。
朱厚照仔细听着刘胜等人的汇报,这些人的论述完全呈现了哈流土河的作战过程,相对简短的文书更能令人身临其境。
邓申拿出一份奏折,肃然道:“程都指挥使、马巡抚、戚都督等人联名,差我等将练兵文书送上。”
朱厚照接过看了看,微微点头:“明军与鞑靼军的差距确实不小,他们能认识到这些并主张练兵,这是好事。只不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去练兵,朕希望你们多建言献策。”
邓申、陈青塘、蔡清等人有些惊讶,皇帝不是在给国公、侯爷、尚书、内阁大臣问策,而是在给自己这些算不上什么官员的人问策?
这是帝王的虚怀若谷,还是仅仅做做样子?
刘胜看出了几人顾虑,言道:“陛下让你们说,放开了说便是。”
朱厚照含笑间抬手:“你们有功之臣,说错了,朕也不会怪罪,更不会拿回属于你们的封赏。”
邓申见状,没有再犹豫,走出道:“臣受陛下提拔,从沿河口所调宣府都司听命,以骑兵将官身份参战,便谈一谈我大明骑兵不足之处。在臣看来,我骑兵弱,在于大部分军士并非真正的骑兵,多是骑马之兵。据臣所知,宣府镇并没有固定的骑兵队伍……”
朱厚照听得直皱眉,对邓申问:“宣府如此重镇,缘何连骑兵军团都没有,每年边镇索取战马可不在少数。”
邓申微微摇头:“臣至宣府镇时间尚短,不知其中详情。”
朱厚照看向麻循:“大同有没有固定的骑兵队伍?”
麻循微微摇头:“回陛下,并没有。”
“为何?”
朱厚照凝眸。
麻循犹豫了下,言道:“其一,骑兵选拔相当苛刻,需年不过四十,且身长七尺五寸以上,要身体壮健,手脚捷疾,能驰骑彀射,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这些不是寻常军士可充任,一卫之兵,未必能选出八百骑兵。这其二,多少有些不好开口……”
朱厚照皱眉,沉声道:“讲!”
麻循低头:“一些军士畏怕选为骑兵,曾有几年中,一些军士为逃避选入骑兵,竟不惜故意坠马伤残……”
朱厚照上前一步,问道:“为何如此,可是将官苛责过甚?”
麻循微微摇头,咬出了两个字:“怕死。”
朱厚照脸色凛然。
想想也是,骑兵是主力,主力的意思,那就是出主要的力气,干主要的活……
在大明被人压着打,摁在城池里面的背景下,当骑兵就意味着冒险。比如出城巡边,看看有没有敌人来打草谷,或者是前出几十里放哨,别说遭遇大股鞑靼骑兵,就是遭遇几十个鞑靼骑兵,那也未必能活着回去。
还有被围城时,步卒还能站在城墙之上拼杀,骑兵那就只能待在城中当预备队,万一鞑靼跑路,这些预备队那可是要出城送行的。
可问题是,明明是送别人回老家的,可偏偏实力不够,半道就被人送回姥姥家了。还有当鞑靼入关,烧杀抢掠的时候,派步卒是不太可能追上这群强盗的,只能出动骑兵,遇到了就得干架,干不赢又没跑掉就得死……
骑兵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守城的步卒,这就导致骑兵成了“高危行业”,打不赢敌人,没半点可骄傲可吹嘘的,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死了,谁愿意当骑兵……
朱厚照阴沉着脸,问道:“那马中锡带的骑兵,程鹏带的骑兵,是如何组成的?”
麻循回道:“程都指挥使那里臣不知,但马巡抚带的骑兵,除了两千固有的骑兵外,剩下三千都是临时抽调组成的。”
邓申回道:“宣府的骑兵,超六成是临时抽调组成,许多军士只是会骑马,并无真正的骑术可言。”
朱厚照沉默了会,转头看向张懋、徐光祚:“告诉朕,京军并非如此。”
张懋走出:“陛下,京军三千营是专门的骑兵部队,如今十二团营中的奋武、耀武两营,正在组建专门的骑兵。”
朱厚照肃然道:“边镇安危干系江山社稷,不容忽视!若是连专门的骑兵都没有,那如何应对鞑靼骑兵军团?日后国力昌盛了征讨鞑靼,总不能全靠着两条腿走过瀚海与草原吧?兵部、五军都督府给边镇发文书,建立专门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