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铁道回到月台,公安也大体搞清楚了事件起因,面对孙爱国一口咬定是抓走资份子发生的意外,公安人员觉得棘手。
□□的行事还真不由他们管。
也不好管。
朱正毅一眼就看出公安人员的为难,视线看向还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的王蔓云,没有客套,“同志,我有点事要处理,能帮我看会孩子吗?”
他只放心王蔓云。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
王蔓云接过朱英盛的手,把孩子带到身边,而朱英华早就死死牵着她另外一只手。
她在回答朱正毅的话时,也在偷偷打量对方。
远看与近看还是不一样的。
更帅,也更年轻,军人的身材挺拔,一丝赘肉都没有,不管是外形,还是工作,都是完美的结婚对象。
“谢谢。”
朱正毅视线扫过王蔓云的脸,把对方的相貌刻印在心里。
这人不仅是他儿子的救命恩人,也是他的恩人,要是没有对方,他们这个家不说减员,肯定会不一样。
王蔓云救人确实冒着生命危险,接受得起朱正毅一句谢谢,没有矫情,微微点了点头。
朱正毅心中一热,对王蔓云更高看了一分。
“那人推两个孩子下月台,我看到了,如果有需要,我作证。”王蔓云视线看向田小军,她知道这人是故意把两个孩子退下月台的。
这是谋杀。
作者有话要说
朱正毅一家是轻车简从,行李并没有多少,人员也只有他们父子三人,按照朱正毅的级别,应该有警卫员随行,但并没有看到警卫员的影子。
原因是警卫员回家了。
军人假期很少,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
朱正毅的警卫员是个刚满二十岁的小伙子,从十八岁入伍到今年,已经两年没有回过家,想着宁城离沪市不远,又不是出任务,他就没有让其随行,只让对方五天后赶回部队与自己汇合。
警卫员欢天喜地回家探亲,朱正毅就自己带着两个孩子搬家。
他们之所以行李这么少,原因是部队什么都包。
不仅包分配房子,就连屋里的一应家用品都由后勤部准备齐全。
朱正毅正是因为不用操心才给警卫员放假的。
宁城离沪市不算远,六十年代的绿皮火车哐当哐当一路奔驰,两个孩子在见识到无数形形色色的赶车人后,终于到了。
三个小时多的车程,朱正毅没有搞特殊,而是选择带孩子坐硬座,乘坐硬座的人员什么家庭成分都有,能见识到各种各样的人,也很热闹。
很有烟火气息。
朱英华与朱英盛是一路听着‘啤酒、饮料、白开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来,前面的同志麻烦让一让,抬抬脚。’的吆喝声中结束了火车之行。
这是两个孩子第一次乘坐火车,兴奋又好奇。
难得没有闹腾,朱正毅这才安稳地带着两个孩子到了沪市。
车一到站,到达目的地需要下车的旅客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地拥挤着下车,进入月台,就连目的地是其他城市的不少人也空手空脚溜达而下。
这时期的火车速度慢,赶远路耗时非常长,一直坐火车上不仅身形僵硬,身体不好的还容易脚踝浮肿。
所以一到站,不管是大站还是小站,甭管停多久,只要车一停下,总有一波人又一波人的下车活动筋骨,顺便买点新鲜的吃食。
我国早期的火车站并不是全封闭的,生活在火车站周边的百姓会掐着各趟火车停靠的时间点,带着各种吃食来月台上售卖。
这种贩卖不属于私人。
属于国家。
因为每个能进入火车站贩卖吃食的百姓都跟国营供销社是合作关系,属于集体经济。
沪市是大站,停靠的时间长,朱正毅父子三人并没有随着人流着急拥挤下车,而是等人下得差不多,他们父子三人才各自背着自己的行李下车。
三人身形大小不一样,背上的行李背包也大小不同。
不过都满满当当。
都是他们各自的私人物品。
“爸,这车要停多久?”朱英华十二岁了,单独走在朱正毅身边,一边下车一边看着热闹无比的月台。
到处都是人,有溜达散步的,有抽烟的,还有围在各个摊位前购买吃食的。
看着小摊上蒸腾而起的热气,他的目光热切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