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提供炮弹时,只能依靠临时动员起来的民兵部队抢运。
当然,考虑到作战部队的预案,在战争开始时都没做好,后勤部队处于这种状态,也就不是那么不可理喻了。
此外谈到苏军后勤,还不得不谈,苏军卡车缺乏的问题。
这一点确实没错,只是其缺乏的方式,可能与大家的基本认识并不相同。
那就是苏军的卡车数量其实并不少。
正如之前作者曾经提过的,相比德军实际上建立在骡马上的机械化部队,苏军的机械化军,才是真正的机械化部队(理论上)。
慈父工业,在1940年到1941年上半年就爆出了20万台卡车,并且截止6月22日,苏联总共有70万台以上的货运卡车。
ps:与之对比的是:
德国人最初投入东线的车辆数字为60万辆(其中很大一部分依靠之前的缴获)。
苏联工业在全面转向战时后,在战争期间生产的20.5万辆(优先坦克飞机,严重压缩了卡车生产)
租借法案在战争期间提供给苏军的40.1万辆。
而如此数量的卡车,又是因为什么让罗科索夫斯基少将,只能抢劫方面军预备队的卡车呢?
那就是和装甲部队一样的软件问题,数量庞大的卡车车队,不仅缺乏技术过硬的驾驶人员和修理人员,也没有足以支撑其持续运转的备件,修理设施和轮胎。
所以总数吓人的卡车,实际最多只有45%能够使用,而如果考虑到轮胎问题,能够长期使用的卡车数量将锐减至25%。
ps:二战中美国提供给苏联最重要的援助,除去恢复生产必须的设备外,大概就是橡胶轮胎了。
这种情况,再加上苏联卡车装备和新式坦克装备一样严重不平衡,使得很多地方的苏军,陷入了无车可用的局面。
当然还有未来将“坑死”德国人的糟糕道路状况,同样限制了这些仅有的卡车发挥作用。
ps:路不好也不是苏联人专门不修,而是后勤系统中“较偏门”的筑路部队,在苏军中同样严重缺编,且令出多门,这点留待以后再细说。
至于苏军总参谋部,依据苏芬战争的最新数据错误得出的,炮兵部队炮弹消耗速度理论。在上面的这些问题面前也不过是小毛病罢了。
所以这里只简单提一点,战前的苏军总参,离谱的认为,一次战役中,一门炮平均只需要1000发炮弹,或者说,一个月每门炮消耗300~400发炮弹。
ps:这个发射量连现在的乌军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