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别,又讲到反奸除碟,一个个生动的前世故事,把身边的众人牢牢的吸引,古丽丶西乞兄弟和站在一边的侍卫都被紧紧吸引,方雄更是全神贯注的仔细聆听,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般。
当离石讲到《风声》这部谍战片时,所有人被剧中的人物深深吸引,离石将日本人换成了羯族人,把红党换成了大秦帝国的情报组织,将伪军换成了投靠胡虏的汉人,将武器换成了刀枪,这与现实极为贴切,每个情节让人感同身受,使听众感受到了羯胡的蛮横强大,感受到投靠胡虏的汉人对自己人比胡虏更凶残、更可恨、也更可怕,他们比胡房更了解自己的弱点,他们比胡虏对自己的破坏更大。
方雄和听众都深信这是真实的,因为这个故事比真实更真实,他们认为大秦帝国情报部一直都存在,只是一直没有被世人发现,这个秘密由大王讲出来更增加了他的可信度,所有人对翻译的行为举动更加的钦佩。他们认为翻译接受了大秦帝国情报部的传承,是这一任大秦帝国情报部的首脑,一位情报部的首脑甘愿去做谍子,这需要对帝国的忠心超越自己的生命!
方雄无奈的接受了大王的说法,谁让制约大王的人就是他自己呢!好吧!大王怎么说就怎么做好了,他本以为大王如果让秋月统率女子为主体的女子城卫军,拱卫秦王宫会让大王沉迷女色,让刚开始上升的国运停止上升那会是帝国的损失。
可刚才来的路上突然想到,即使大王现在闲着无所作为,也影响不到大秦帝国的正常运转,因为内政的重担已经落在首相的身上,大王不在干涉首相治理国政,国政治理的好或不好在于首相的执政水平,官员是律法考核后经吏部审核大王同意后产生的,大王只是最后同意了官员的任免晋升,大王只有连带责任,大家都会将国政的责任归于首相,大王昏馈与否不在是国政败坏的主要责任者,主要责任在首相,在相应的官员身上,干不好,到期限后大家重新选一个能力强的首相。
没到五年期限,施政干的不好,三分之二以上的官员可以投票罢免首相,提请大王指定临时首相干满剩余寸间,到期后可以依法重新选举首相。
这好像就是一个小循环,一个官制体系运转的小循环,其中的门道是方雄慢慢的体会出来的,可这又怎么啦!方雄相信这世的聪明人很多,他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得到。他方雄甘愿做这个官僚体系循环圈子中的一个节点,他努力的目标就是做首相,做大秦帝国的第二任首相,即使承受巨大的压力,即使为大王扛活打工累死累活也甘心情愿。
正像大王说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是他方某人当选首相,一个强大帝国的首相,在大秦帝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让他带领大秦官吏治理天下万民,让他实现王道乐土,那为此死也甘心。
至于女色,那个君王不好色?大王只要有节制,喜好女色是为了子嗣传承这是大好事,如果帝国已经灭了羌人秦国,有了稳固的根基,即使大王不近女色,自己宁愿背负骂名也要硬塞给大王好多好多的美女,可现在还不是时候,四周胡虏环伺步步危机,大王需要集中精力勇猛精进,把精力放在攻伐羌秦上。
如果说从咋天开始最希望大秦帝国恢复故土,扩张大秦帝国疆域版图的便是大秦的官吏,他们需要更大的疆域更多的人口来承载他们的人生至高目标→首相大位,那更实际、更容易实现,排在第二位的是军队,现役军官是不能参与国政的,他们只有退出现役转到地方,变成官吏后,按官吏的晋升规则才能与现有官吏竞争。
排在第三位的才是大王,所以他方雄才代表大部分官吏的担心来向大王进言,又不能明说只能用阉人来隔绝,防止大王沉迷女色。
大王也是个讲究人,开口便将在先王墓碑前的誓言告诉了自己“不灭胡虏、不恢复大秦帝国疆域故土,誓不娶后纳妃,誓不近女色!”自己能说什么?自家的传统是谏言,大王不仅采纳了,而且说出与先王墓前发誓的隐秘,这还能怎么说?
谏言内政,可内政是首相的事,关大王什么事?谏言废了首相,首相现在人望很高,而且还干的非常不错,自己也很钦佩贾宜生的施政能力,谏言废了首相制度,不仅所有官吏不答应,即使自己这一关也过不了,大王肯下放王权与官吏共治天下,即使上古先贤怕是也做不到。
唯一能谏言的话题只剩高门世家这一话题,可大秦帝国就没有高门世家,即使自己勉强能算世家,可家族让胡虏摧残的就剩他们哥仨,他跑到北边遭遇了人生奇遇,其他两个兄弟留在羌人梁城苦苦挣扎,他前一段时间为他们争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