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异一脸茫然地挠了挠头,"主公,您是不是又熬夜批奏章了?这都魔怔了吧。/五+4.墈.书′ `已~发′布\嶵-鑫`彰/洁_”
刘秀揉了揉太阳穴,他清了清嗓子:"无妨,你方才说什么?"
"宫殿主体已经修缮完毕,就剩下内部装饰了。"冯异展开一卷竹简,"工匠们问是按照新朝风格还是..."
"当然是汉制!"刘秀一拍案几,震得茶盏跳了三跳,"王莽那厮搞什么'改正朔,易服色',把老祖宗的规矩都败坏了!"
冯异眼睛一亮:"主公说得对!不过..."他犹豫了一下,"新朝统治十五年,很多老工匠都不在了,年轻工匠对汉制不太熟悉..."
刘秀站起身来,踱步到窗前。洛阳的春日阳光正好,照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他忽然转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传我命令,召集所有懂得汉制的老人,再派人去长安旧宫遗址实地考察。对了,把杜诗也叫来,他家里藏书多。"
"诺!"冯异刚要退下,又被刘秀叫住。
"等等,告诉工匠们,谁能准确复原汉制,赏钱加倍!"刘秀眨眨眼,"反正钱是从新朝国库里抄来的,不花白不花。?y.k*r_s?o~f-t¢..c~o!m+"
冯异忍俊不禁:"主公英明!"
三日后,刘秀正在翻阅杜诗送来的《汉宫仪制》,忽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只见冯异领着一群工匠,抬着几个大木箱走了进来。
"主公请看!"冯异兴奋地打开箱子,"这是根据老工匠记忆复原的汉式宫灯。"
刘秀凑近一看,差点笑出声来——那宫灯造型奇特,活像一只胖乎乎的猪崽子。
"这...这是汉制?"刘秀强忍笑意问道。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匠颤巍巍地站出来:"回陛下,这是孝武皇帝最爱的'天禄'灯,寓意吉祥..."
"天禄?"刘秀挑了挑眉,"我怎么记得天禄是神兽,这分明是..."他忽然意识到什么,赶紧改口,"啊,对,很有特色!"
冯异在一旁憋笑憋得脸都红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类似的趣事层出不穷。有人把曲裾做成了直裾,有人把汉式发髻复原成了新潮的"爆炸头",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汉朝大臣上朝都穿粉红色——因为"汉尚火德"。
"主公,这样下去不行啊。?x·g+g¢d+x~s\.?c~o,m′"一天夜里,杜诗揉着太阳穴抱怨,"再这样下去,咱们复原的不是汉制,是笑话集了。"
刘秀却出奇地乐观:"不急,慢慢来。至少大家热情很高嘛。"他拿起一卷竹简,"你看,这是今天刚送来的《汉宫膳食记》,里面记载了武帝时期的菜谱..."
杜诗凑过去一看:"烤骆驼?武帝时期有这道菜?"
"咳咳,可能是西域进贡的..."刘秀心虚地摸了摸鼻子。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转机出现了。一位曾在汉宫当过差的老宦官被找到了。这位姓赵的老者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记忆力惊人。
"陛下,老奴十三岁入宫,侍奉过汉哀帝和平帝两任皇帝。"赵公公颤巍巍地行礼,"汉家制度,老奴都记在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刘秀大喜过望,亲自扶着老人坐下:"快请讲!"
在赵公公的指导下,复原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服饰、礼仪、宫室布置,一样样被准确还原。刘秀甚至命人专门设立了一个"汉制复原司",由赵公公担任顾问。
一个月后,当第一座完全按照汉制装饰的宫殿完工时,刘秀激动得像个孩子。他穿上新制的汉式礼服——这次是真的曲裾深衣,头戴通天冠,腰佩玉具剑,在铜镜前转来转去。
"主公,您这身打扮..."冯异欲言又止。
"怎么?不合适?"刘秀紧张地问。
"不,是太合适了!"冯异由衷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汉家天子气象!"
刘秀笑了:"走,带你们去看个好东西。"
他领着众人来到新建的宣室殿,指着殿中央一座精巧的铜制装置:"这是根据赵公公描述复原的'铜漏',汉宫计时用的。"
众人围上去,只见水滴缓缓滴落,下面的浮标随之上升,显示着时辰。
"太精妙了!"杜诗感叹,"比新朝那些花里胡哨的日晷实用多了。"
刘秀点点头:"汉制之美,在于实用与礼仪并重。王莽改制,只追求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