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天,随后又闭上了眼睛,沉思了好一会儿后,猛的张开。
“叔父所言甚是,如今已不可战。”
孙策当机立断道:“叔父,如今只有你我联手,击破背后之敌,方有一线生机。”
如今黄盖、宋谦、芮良以及袁雄所部都为高顺、贾逵所牵制,而朱治统领的右翼军,也已经同太史慈交战,仓促之间根本撤不下来,就是撤下来了,恐怕也会丧失军心。
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留在前线,牵制北边的征南军,而自己和孙静联手,迎战南边的征南军。
如果能够打败对方,撕开个口子,那大军还能往诸暨方向撤退,然后绕道前往山阴、上虞。
否则,这三万人就要全交代在这里了,到时候一个都跑不了。
孙静也知道局势危急,同时心里也暗暗后怕。
倘若他听信自己好大儿孙暠之言,故意拖延时间的话,恐怕他还在半路上就得先撞上征南军偷袭主力了。
以四千不备之军,遇到蓄谋已久的万人之众,对方甚至还有一千精骑。
恐怕一个照面,自己这边就要溃不成军了。
孙静应命之后,就要离开,却被孙策一把拉住。
孙静惊疑的望了过去,却看见侄儿英俊的面容上满是凝重。
对上了孙静的眸子后,孙策一字一顿的说道:“叔父,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成败在此一举。”
孙静恍然,眼下孙策军已经被征南军围困在这钱塘江入海口的小平原里了。如果孙策这次反击没有战果的话,那整个大军随时都会彻底崩溃。
他们的确只有这一次机会了。孙静当即表态道:“我明白了,我会全力助你!”
号角长鸣,军官声嘶力竭的在吼叫着。
孙策所部四千三百人(缺编袁雄两千人),以及孙静的四千人,再加上韩当的七百人,整整九千人,开始转向迎敌。
其中战力最强,军械最好,休息时间最久的,就是孙策的亲军了。
孙静所部刚刚抵达不久,要不然孙策也不会给他们休息的时间。可谁能想到,他们刚刚开始休息,屁股都没坐热,征南军就追着他们尾巴来了。
“传令朱治、黄盖诸将,严禁士卒回头南顾,有南望者,斩!”
孙策在出发前,对北面军队下达了最后一条命令。
禁止士卒南望,自然是希望士卒们不被南北夹击的困境而吓到。
虽然这一条命令未必能有什么作用,但哪怕只是起一点效果都是好的,因为孙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等到孙策军转向完毕,列阵以待时,赵云的征南军也已经在距离孙策军一里外整装待发。
在体力上,孙策军小占上风,但在军械上,无疑赵云所部更有优势。
两军对阵,孙策准备直接动手,却突然看见对方阵中一骑奔驰而出。
此骑之上,乃一锦袍大汉,身披丝巾,帽带雕铃,正是昔日的锦帆贼。
甘宁骑着大马,耀武扬威的掠到孙策阵前,大声呵道:“孙策,汝已中我家征南之计,陷于我征南军围之中。我家将军命我前来问汝,可愿降否!”
甘宁如此举动,仿佛视孙策麾下近万虎贲如无物,还点出了孙策军如此的绝望处境,给了对方士气沉重一击。
孙策心头懊悔,刚刚就不应该等对方开口,于是当即张弓搭箭,去射甘宁。
甘宁却是轻而易举的躲闪开来,还好整以暇的奚落起孙策来:“孙策,我主乃是敬重汝父昔日讨伐董卓,屡建功勋,才给你这等机会,否则你这等乱臣贼子,自当奏报朝廷,明正典刑。”
“汝可不要不知好歹!”
甘宁这话可谓是义正辞严,在东汉末年,孙坚从发家开始,他的声望一直都是跟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的。
一会红,一会黑,而且还都是大红大黑。
他最黑的时候,莫过于在荆州连杀两个两千石,连荆州刺史都给宰了,那时候大部分士族看他就像是在看第二个董卓。
可等到孙坚以少胜多,大败董卓军,成功光复洛阳之后,那声望无疑又妥妥的翻红了。再加上孙坚之后死的又挺快的,没两年就浪死了,所以这会儿孙坚的声望大致还是朝廷功臣。
所以甘宁这话虽然难听,而且扎心,但还真没啥大毛病。
甘宁的话和举动简直气炸了孙策的肺腑,只是论射艺,他还真不是甘宁的对手。
孙策如果有甘宁的射术,他都不会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