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43章 编户齐民

第543章 编户齐民

第543章 编户齐民

“大好河川啊”

“合该由我诸夏之民所有!”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程不识策马立于一处丘顶,一时间感慨万千。,2?0¢2!3!t*x·t,.+c/o?m¢

汉匈高阙之战,已经是去年冬天的事。

新的一年、新的一个冬天已经到来。

程不识也已经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河套及其北部的高阙,转移到了河套以西。

在后世,河西被称为河西走廊,亦或是黄土高坡。

但在这个时代,河西尚还不曾被黄土所弥漫。

事实上,后世华夏版图中,靠近北方边境的数百里区域,如今也都还属于长城外的‘塞外’;

但凡是长的出草的地方,便都与草原相连。

若是将时间倒退回百年前,甚至就连秦都咸阳,都可谓是一座屹立于草地边沿地带的城池。

在过去百十年,以及未来两千多年,华夏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边界线,其实一直在北移。

华夏文明在扩张,草原游牧之民则在收缩。

人为的、主动的战略收缩也好,天然的,被动的地理位置收缩也罢——总归是在收缩。

但至今为止,河西至少还是河西,还是和幕南一般无二的辽阔草原。

作为如今汉室数一数二,甚至勉强可称‘头号人物’的大将,程不识对游牧之民、对草原的情感,不可为不复杂。

曾几何时,生活在雁门郡的少年程不识,与每一位生长于边境的汉家少年郎一样,对游牧之民恨之入骨,顺带着,也对游牧之民栖息的草原恨屋及乌。

为了有朝一日,向匈奴人报仇雪恨,向游牧民族报仇雪恨,程不识自幼磨练自身。

习武,读书,虽然没留下类似‘闻鸡起舞’之类的典故,但作为一个二十岁不到,便因功得拜为中郎的才俊,程不识的青少年时期,几乎尽被军事训练,以及军事素养学习所占据。

直到那一年。

直到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大举犯边,兵峰直指长安!

世人皆道那一战,汉家险些被攻破帝都长安,差点就不了周王迁都的后尘。

但没人知道,那一战,长安仅仅只是出现了一丝丝‘可能被兵临城下’的风险。

匈奴人真正的主力,远在长安千百里外的箫关;

哪怕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匈奴先锋,也只是火烧回中宫,距离长安仍旧有上百里。

这就吓得世人胆战心惊,以为汉家要灭亡,至少是迁都/弃都,固然是因为长安城的重要性,对汉家而言无与伦比。^微¨趣?小\说/ +追,最+新?章·节?

反倒是边境,那些不为人所注意到的‘苦寒之地’,才成了匈奴人真正耀武扬威,肆意彰显勇武的舞台。

程不识清楚地记得,那一战,自己原本只是打算开开眼界,见见血,为日后跻身军伍做铺垫的。

但打着打着,情况不对劲了。

一开始,站在雁门城头的,是程不识的父、兄。

父兄本为军卒,戍守城墙是应有之理。

只是不久后,程不识便在墙,看见了自幼读书的堂兄、手脚无力的叔伯。

程不识不明白,为什么要让这些人上城墙。

后来,程不识才得知:当时的情况,逼得雁门守将不得不孤注一掷,将雁门城所有及冠,且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子,都给堆上了城墙。

再后来发生的事,世人就都知道了。

——雁门程不识,陇右李广,两位少年相隔上千里,却在同一场战争中鸟哨成名,一鸣惊人。

在陇右,李广箭无虚发,连连射杀匈奴贵族,使得匈奴入侵大军出现骚乱;

而在雁门,程不识却只做了一件事。

守城。

程不识清楚地记得,当自己被披上一件破烂不堪,且沾满血污的皮夹,被送到雁门墙头时,自己才十六岁。

父亲重伤下了城墙,兄长更是于城墙上失踪,大概率战死沙场,尸骨无存。

程不识来不及悲痛——和当时,每一个雁门男儿一样,根本顾不上悲痛,只怀着半腔热血,半腔迷茫,登上了墙头。

程不识左右,时时刻刻都有人倒下。

几乎每一瞬间,都有黏腻的猩红血液,从不知名处溅到程不识身上,甚至是脸上。

血水糊住程不识的双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