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13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513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长安朝堂应对起来,也会稍谨慎些、精细些。

但还是那句话。

大家都很忙

农民忙着种地,商人忙着买卖,匠人忙着打铁,官员忙着贪污…咳咳,忙着治民。

长安朝堂,更是要为了整个天下的大小事务,而时时刻刻忙到脚不沾地。

正所谓:三生不幸,知县附郭;

三生作恶,附郭省城;

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如果按照这句话来定,那长安朝堂中央,便竟都是‘恶贯满盈’,惹得上苍震怒,不惜以这种方式降下天罚的苦命人。

对这些人而言,很多时候、很多事,都是不大受控制的。

比如,东宫太后,西宫天子,说不定就要脑门一拍,搞出什么幺蛾子。

没搞出名堂,甚至搞出问题来了,把脖子往后一缩,最后还是要朝堂去擦屁股。

再比如,某些政策的颁布和推行,往往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

就像是长安朝堂,在天子的允许下颁下政令:为了庆祝东宫太后大寿,今年全天下免除税负!

结果到了下面的郡县,话很有可能就被‘传’成,或者说是被理解成:今年,东宫太后大寿。

大家伙儿,难道就不表示表示?

老百姓自然不需要‘表示’。

但官员呢?

太后大寿,你甭管官大官小,总不能真就什么都不表示吧?

自然是要‘表示’的。

而表示,又是需要钱的。

钱从哪来?

于是,长安朝堂发下去的政令,到了地方郡县就变成了:为了庆祝太后大寿,今年,本郡/本县额外收xx税,每人每户xx钱。

原本不需要‘表示’的百姓农户,被官员摊牌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结果钱了,最后还不算是百姓农户表示的,而是地方官员,代表当地百姓农户——更或直接就是代表自己,向太后有所‘表示’。

百姓的钱,办自己的事,走自己的人情。

偏偏长安朝堂中央,还拿其毫无办法——甚至大概率发现不了。

长安朝堂只会知道:命令发下去了,府、库也确实没有收入税、赋。

对此,长安朝堂心中有数,天子、太后,也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却也只能通过采风御史、监察御史等方式,来让下面的官员收敛一些。

但也正应了那句话。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边,天子荣刚定下制度,为外族奴隶减免奴隶税,寄希望于一次引导汉家的地主、富户,为了节省成本而用更多的外族奴隶——至少在重体力劳动方面,更多的用外族奴隶,而非汉人。

结果制度刚确立不久,底下的‘对策’便已经准备好了。

——外族奴隶?

便宜没好货!

又懒又蠢不说,还听不懂人话!

而汉人,贵有贵的道理——踏实肯干,逆来顺受,又好沟通。

可汉人奴隶的奴隶税,就是比外族奴隶的奴隶税贵啊!

怎么办?

简单。

让汉人奴隶,‘变’成外族就好了。

具体操作方式也很简单。

权贵、富户,本就有收买官员的需求,甚至大都和地方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输送关系。

随便找一个县令级别的官员,让人家卖自己一个人情,把自家的汉人奴隶,都在奴籍簿上改成外族就行。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露馅?

原本是不会的。

燕国东北的朝鲜奴,还有岭南的百越奴、西南夷的夷奴等,看上去大都和汉人没什么两样。

光从外表,是无法判断出一个奴隶,究竟是汉人,还是这些泛华夏文化圈的‘外族’奴隶的。

直到有一天,一个被改为‘外族’的汉人奴隶,不知道脑子哪根筋打错了——居然跑到官服门口,状告自己的奴隶主!

原本只是一件极不起眼的小插曲,却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下,才长安朝堂中枢,卷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贪风暴……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