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是皇帝陛下感受到了我们的忠心,要给我们封侯?”
如是想着,各部头人环视向左右,暗下盘算着如果有人要被封后,哪几个人得封的概率更大、更有资格得封。
怎说河套地区,也已经在汉家的统治下,度过了一整年的时间。
河套地区的各部头人,即便再怎么迟钝、愚昧,也不至于连汉家的状况、汉家对待臣服外族的安置手段都没有搞清楚。
好比此刻,各部头人从程不识以篝火晚会示好的活动中,都只看到了自己被封侯的可能,却根本没有敢想封王。!x^d+d/s_h.u¨.`c+o~m,
因为众人都清楚:早在几十年前,汉人的开国皇帝,被接连出现的异姓诸侯之乱搞崩心态,甚至拖累致死后,汉家就已经不再封异姓为王了。
据说这位开国之君的妻子,曾在丈夫死去后,将自己的娘家人封了王。
结果等这位‘吕太后’去世之后,所有姓吕的人都被清洗,长安都血流成河!
自那以后,即便是和当年的吕氏毫无瓜葛、关联的人,只要姓吕,也多半得不到赏识、重用——尤其得不到信任。
所以,大家伙很清楚:封侯,就是自己能达到的上限,封王想都不用想。
再有,便是即便封侯,也并非什么人都能得封。
按照汉人往常的惯例,某一个群落或某一片地区臣服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归义’,多半只会象征性的封一到两个人为侯。
而且这个侯,与草原上的部族头人、裨小王不同,大都是荣誉性质、象征性质的身份。
可饶是如此,此时围坐在篝火周围,暗下各怀鬼胎的各部头人,望向程不识的目光,也已是比篝火都还要炙热。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长安天子对在场各位的印象,乃至于判定,都完全取决于程不识的评价!
程不识能在发往长安的奏报中,提一句‘某某部头人颇为恭顺、本分’,那长安的天子,就会为这个人贴上忠臣——至少是‘非不稳定因素’的正面标签!
反之,任何人被程不识,在奏报中提一嘴‘谁谁谁不大安分’,那长安天子也必然会把那个人,当做是影响河套地区和谐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自河套为汉家所有以来,虽然已经有几人被封了侯,并被接去了长安,过上了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但众人心里都很清楚:河套地区,还有至少三到五个归义侯的位置,还没有被确定下来。
即便抛开这几个归义侯的位置不谈,往后的河套,也多半是由程不识这个封疆大吏说了算。
能交好程不识,在程不识心中留下个好印象,那就等同于未来,能在河套地区生活的顺风顺水,甚至好处多多。
若无法交好,甚至得罪程不识,自也会让部族未来在河套地区的生活,面临许多意料之外的麻烦和阻碍。
毫不夸张的说:在河套地区全部被退草还耕,并迁移来百八十万户汉地农人,又或是被匈奴人重新夺回之前,朔方太守兼大汉车骑将军程不识,就是河套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土皇帝!
河套各部的一切,都将于程不识这个土皇帝,产生密不可分的微妙联系……
“今日,召各位头人来,乃是奉陛下之令。”
酒过三巡,肉过五味。
程不识终是以如是一语,将在场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程不识治军严谨,极重军令是不假。
但这并不意味着程不识,只会向麾下将士下达军令。
甚至可以说,恰恰是因为程不识治军严谨,麾下将士无论身体还是精神,所经受的压力都相当之高,所以‘治军严谨’的程不识,反倒是如今汉室,对类似篝火晚会这种犒军、让将士们放松心情的方式最熟悉,最熟练的高级将领。
平时在军中,就没少为麾下将士搞篝火晚会,此时为河套各部头人搞,程不识自也是手到擒来。
只是程不识一声还算寻常的开场白,传入各部头人耳中,却是全然变了味。
——长安皇帝陛下之令!
果然,要在河套再封归义侯了吗?
那几位‘先行者’在长安过的日子,大家可都听说了的!
有牢固的大房子,恭顺的仆人,每年都固定到手的钱财,还有皇帝陛下赐予的美人!
不愁吃喝,甚至不愁物欲——除了失去对部族的掌控、领导权,根本找不出第二个可以挑毛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