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前文曾提到过: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最稀缺的,就是治《易》的人才——尤其是融会贯通的顶尖人才。而田何田子庄,便大致是太宗、孝景二朝,汉室最顶尖的《易》学大师。说来,这位田何、刘荣口中的‘子庄公’,那也是大有来头的人物。——田何,既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田齐王族,同时,也是孔夫子所传《易》第六世传人!而且是能顺藤摸瓜,一代代捋清传承的那种!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周敬王匄在位期间,孔夫子传授《易》于鲁人商翟——商子木。后,商翟传《易》于鲁人矫疵——矫子庸。矫疵传与楚国江东人馯臂——馯子弓。馯臂传与燕人周丑子——周子家;周丑子传与东武人孙虞——孙子乘;孙虞传与田何——田子庄。作为田齐王族,田何治学,可谓是顺风顺水——除了专心做学问,其他什么是都不用操心。只可惜,随着秦一统寰宇,连带着田氏齐国在内的关东六国,都被秦所兼并,田何以王族身份安心做学问的闲暇生活,便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及至始皇即立,颁发《焚书令》,田何所代表的《易》,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危机。最终,凭借整个阴阳家的通力斡旋,由田子庄传承下来的《易》,才得以凭借其‘卜筮’这一分类而逃过一劫,并得以顺利传承下来。——始皇《焚书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禁书之列。田何的《易》,为了度过那段黑暗岁月,不得已,被整个华夏学术界归入了‘卜筮’这一类别,并就此,成为了神棍、骗子们标榜自身的挡箭牌。再后来,汉室鼎立,太祖刘邦一手陵邑之制,广迁天下豪杰入关中。田何田子庄,便跟随田齐王族一大家族,被强制迁移到太祖刘邦的长陵邑,并就此扎下了根。 说来,田何田子庄与长陵田氏——也就是现胶东王刘彻的母族外戚田蚡,也算是远房亲戚。只是在被强制搬迁到长陵后,田氏一族选择走上商道,田子庄则分门别户,找了处僻静的小院独居,继续专心搞自己的学问。太祖刘邦求贤若渴,再三派人征辟,最终结果也还是和商山四皓拒绝征辟一样——田子庄以‘年老体弱’为由婉拒征辟。好巧不巧,和商山四皓不愿仕汉,却愿意支持孝惠皇帝一样——长陵田子庄,也接受了彼时的太子储君、后来的孝惠皇帝刘盈的拜师礼……后来的孝惠皇帝年间,以及吕太后掌权的前、后少帝年间,田子庄都在自己的小院安心搞学问,并收徒授业。等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公孙弘与贾谊、晁错、袁盎等一干青年才俊入朝,长陵田子庄,便成了公孙弘少有的忘年交。——公孙弘很尊敬这位自秦时,就因精《易》而名扬天下的老先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公孙弘甚至能算得上田子庄的‘不记名弟子’——毕竟公孙弘,也曾想其请教过有关《易》的问题。此番入朝,知道那位故人,大概率活不到一百岁,所以公孙弘一直都在逼自己别去想、也别去打听。直到此刻,和刘荣聊起往昔,公孙弘才终是按捺不住,问出了口,也得到了那个公孙弘早有预料,却始终不敢面对的答案……“子庄公~”“唉……”…“臣尚还记得,子庄公有一得意门生,名曰:丁宽?”闻言,刘荣当即微点下头:“然。”“梁人丁宽,子庄公唯一嫡传弟子。”“太宗皇帝后元三年,丁宽学成出师,为子庄公遣去关东,以精进其所学。”“丁宽东出函谷,至梁都睢阳而止,从周王孙习学古义《周氏传》。”“——孝景元年,子庄公离世,丁宽远来奔丧,朕,也曾代父皇登门吊唁,见过那丁宽一面。”…“后吴楚七国之乱,丁宽自请为将军,助梁孝王固守睢阳,号:丁将军,颇有斩获。”“今岁科举,朕也曾遣人相问于丁宽:可有门徒德才兼备者,愿入长安以襄盛举?”“丁宽谢辞曰:家师遗命,田氏《易》一脉,不入朝、不为官、不食禄……”说到这里,刘荣、公孙弘二人,便又是一阵长吁短叹。——作为儒家六经当中,实用性最强、珍惜度最高的一脉,《易》一脉的人才为何会如此稀缺?答案便是凡治《易》者,几乎无一例外,全都在追求宇宙最终的奥秘。他们占卜、卦算;他们观星、测算。甚至于如今天下,最闻名遐迩的‘日者’,也就是占卜大师、《易》学大拿司马季主,也同样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一年